一个原因是能力问题
一个事物 当她到了最完美的时候,接下来便是走下坡路。曾国藩是500年来的第一人,他是圣人,圣人的高度 我们是无法企及的,不是 不想学,而是不能 学。他的家书也是写给他自己的家属的,但他的家属,虽说都还争气,但毕竟还是一代 不如一代。
所以我们要学,起点不要太高,如果一上来就拿一个无法企及的人做榜样,我认为是徒劳的。当然有人会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志向高远,就算打个对折,也比志向一般般的人要强。这种精神,无疑不能否定。但如果用在行动中,这可能是很危险的,比如说,你一开始就选择珠穆朗玛峰来攀登,成功的机会实在渺茫。倒不如一开始选择几座 不知名的小山爬爬,虽说没有征服的快感,但可能会有乐趣可言!
第二个原因是态度问题
对于儒家的态度,立了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儒家文化处世很积极,让人奋发向上,也让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似乎一切都很和谐。可是也培养出来顺从的性格,或者奴性也正是从此发育而来。
儒家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的教主 孔子,他的生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他总是去思考并 反复的求证,孔子的境界是没有上限的。但是到了孟子,就把孔子列成一个标杆,孔子说的都是对的,孔子的话就是真理,孔子说都是最终的结论,人们不用 怀疑,只要按照孔子的标准去做就行了,就像一个产品,你只要模仿着去做,并不需要 思维。这与西方 就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哲学”本来的意思就是“爱思考”、“爱智慧”的人,为什么一直说中国没有哲学,是因为中国的儒家文化他都是结论性的教化,除了孔子在思考,后来的人都不用思考,你只要按孔子说的去做就行了。一直到现在,我们的教育,仍然是标准答案式的教育。答案都是唯一的,你只要选择对错就行了,你根本就不用去思考,记着就行了。所以中国没有“哲学”。
中国没有哲学,儒家文化的人也没有思维,儒家文化也反对孤独,儒家的教主就是榜样,就是标杆,教徒们向他看齐就行了。儒家弟子都按圣人的标准来修身养性,“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一切言行都有标准。说,须按圣人之言;行,需按圣人之规矩,否则是大逆不道。古往今来那些特立独行的人,都会定为大逆不道。魏晋文化深受老庄影响,出现了很多离经叛道之人,特别“竹林七贤”,都是当时名士,而嵇康是精神领袖,但就这么一个名士嵇康死的罪名竟然是“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於今,有败於俗。”嵇康一死,“广陵散”绝了,历史的损失不仅是“广陵散”,而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从此远去,只剩下奴性文化了。直到民国,去了西方之后,才有些苏醒。一声爆响,虽不能炸到根子里去,但也可以让人震动一下。
让人怎么做的教化太多了,叫人怎么想的教育却缺少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