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提倡的集体文化,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先他人之忧而忧,这种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的做法,在一定的历史和阶段对时代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对个体的发展来说是一种挫败。
在自恋人格发展形成的早期,被要求牺牲自己的感受而获得爱的互动模式,让孩子认为获得爱,痛苦是必须的代价,爱和痛苦是相连的,为了修复早年在自恋形成的过程中遭受创伤的记忆,而发展出自我挫败的行为模式,也叫自虐型人格。
可能导致自虐人格的童年创伤:
1、 养育者比较挑剔,常常使孩子感到内疚;
2、 孩子觉得有必要替父母的情绪负责,呈现角色反转的现象
3、 遭受过未经处理的丧失,例如心爱的玩具丢失,宠物的离去等
4、 有创伤或虐待性事件,包括情感虐待,例如无缘由的指责等
5、 有抑郁的家族史,认为赢得爱的过程中,我需要牺牲我自己的感受
自虐人格表现出甘愿受苦,爱抱怨,喜欢自我伤害和自我贬低的人格特质
在自虐者的世界里,他们体验到的核心感受是低自尊、罪恶感、容易激惹和愤怒、对自己和他人怀有怨恨、认定自己注定会被抛弃,以自己承受苦难为荣
自虐分为两类:道德自虐和关系自虐
道德自虐:这是1924年弗洛伊德创造的术语。弗洛伊德说,选择道德自虐的人是有目的地去忍受痛苦,他们认为只有我足够隐忍,吃尽了苦头,我自己才是个“值得被爱的好人”。他们甘愿受苦,来获得道德上的胜利感。例如电视剧里塑造的委曲求全的“中国好媳妇”形象,不管不顾自己遭遇什么样的处境,先帮助和成全别人。
关系自虐:通常是不计代价地维持情感或是人际关系,并通过和人的关系来界定自我。关系自虐者认为:我可以改变,可以牺牲,让我做什么都可以,但求你不要离开我,求你继续喜欢我。只有你不离开我,我才觉得自己是存在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亲密关系中出现暴力,还有人愿意忍气吞声,委曲求全的选择在一起。
自虐型人格通常会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自我保护:
1、“强迫性重复”:他们通常选择强迫性重复进行自我防御:很多自虐者在童年吃的苦,长大后,会故意寻找或者甚至创造机会去吃一样的苦,这就是所谓的“强迫性重复”,其中有一个特别美的词—“回家”,来形容这种行为,而“回家”的目的是为了修复早年的创伤。
2、“主动求虐”:例如在亲密关系中,自虐人格的一方会在两人关系好的时候,认定不久之后两人的关系肯定会变糟,所以会主动做一些破坏的行为,先发制人,去验证觉得会发生的结果,并且知道可以如何应对,从而获得一个可控制感,这也是另一方常常困惑的:“为什么总在关系好的时候,出现一些情况变得很糟?”
3、“否认”:自虐型人格会内化和合理化父母的一些行为,例如有些人会说:“我一直都希望我回到小时候,如果我爸妈当时教训我更狠一些,我现在可能更懂事,在职场中通常也会说“如果我的上司批我批的更狠一些,我会做的更好”,这些会让周围的人感觉他是这么坦诚,谦虚,勾起对方的强烈内疚感,也就不可能再去批评和指责他。
当自虐型人格在我们面前不断抱怨的时候,而我们试图去想办法和他一起解决时,我们会感受到暴风雨似的无助感,因为其实办法他们都知道,只是始终不愿意去解决,因为他们害怕由此失去道德上的优越感或者关系上被爱的感觉。
因此我们在与自虐者相处的时候,不要试图去拯救,而是:
1、 给他树立一个会照顾自己的榜样,告诉他要先照顾自己再照顾别人
2、鼓励他们减少对外界的抱怨,为自己承担责任
3、接纳他们的“自私”,告诉他们“你不会因为自己能照顾自己而被抛弃”
4、承认他们感受到的痛苦,但并不为他们的处境感到焦虑
5、鼓励他们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如果自己是自虐者怎么办?
自虐人格的诊断标准(DSM I-IV)(以下情况若有5条符合,则说明有自虐倾向)
1、在多种选择面前,专门挑选那种会令自己失望的人、或者(注定失败)事情。哪怕是更好的选择就放在眼前
2、努力使得别人的帮助都变成徒劳
3、好事发生的时候(比如说有成就),Ta的反应是觉得沮丧、愧疚或者搞出点什么行为来,让自己感到痛苦
4、有意激怒他人,或者有意使别人拒绝自己,而后自己感到受伤、挫败、或者被羞辱
5、拒绝享乐
6、把自己人生重要的事情搞砸,尽管自己是有能力做好的
7、对于对自己好的人,毫无兴趣或者干脆拒绝别人
8、别人没对Ta有要求,Ta不请自来地为了他人过度自我牺牲
若发现自己属于自虐型人格,需要练习一件事:知道自己所拥有的感受、想法、行为,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应该的还是不应该的,都是重要的,都是自己值得去珍惜的,努力学习如何照顾好自己,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告知自己快乐不一定是和痛苦相连的。
《悲伤与理智》一书中说道:“自虐就像是尝试去拥抱苦闷和痛苦,或者被苦闷和痛苦所拥抱。毫无疑问,你在拥抱时会感到胸闷,你要永远记住,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次拥抱都将以松手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