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死亡诗社》,总想留下些什么,算是思考吧。
写,即是医治懒得启动思考的最好解药。
乐榕小升初考试结果不佳,怎么做不后悔的矛盾每天都会在心里翻转。
看完电影,翻转还有,但降了起伏。
这个片子让我看到《放牛班春天》之外的另一部非常喜欢的关于老师的好片子。
呃,这开头有点像小学的我在写观后感作文。
不能细说,对于没看过、看过的(说不定想重温)剧透是讨厌事儿。
手机截图几张。
放低自己,反而得到更多的尊重。
学生好奇并且调查他的背景,直接询问。
老师藏了一半,学生更好奇了。
夜色掩藏不了热烈的青春。
需这般换角度的方法,可以让乐榕试一试。
我,也可以试一试。
青春,谁没打过架啊!
学了摄影后,观影会加入新的想法。
然后,就会觉得好电影更牛了。
一部电影不仅仅靠故事讲故事。
老师的引导、激励,学生一辈子不会忘记。
老师又何尝会忘记学生突破约束找到声音的那一刻?
老师一脸释然,仿佛哭泣。
高兴,真高兴!
站上讲台换视角是安静听自己的声音。
那阔步行走就是动态寻找自己的声音。
这一段雪景片段,都是冰冷的。
颜色是,心也是。
长镜头很多时候会表达出人与自然或者社会的斗争,无奈的无力。
结果并不是所有学生都站上课桌告别,
这样才真实!
我认真考虑,不要做“为你好”的家长。
一起寻找心底的声音。
图片全部来自电影《死亡诗社》手机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