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中国音乐史学

一、学科的概念构成:史实、史料、史著、史学或称概论。音乐史学的任务是总结成果、阐明规律。

二、学科的发展:基于近代各位音乐学人的研究

  (一)1907年,萧友梅在《音乐概说》中,首次提到了音乐史学。另外,萧友梅的《中国古代乐器考》是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史学专科性质的研究著述,也是中国留学生第一篇以音乐学为主题的博士论文;并首先研究了中国近现代的军乐理论,以理论结合实践研究中国音乐,带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学者情怀。

(二)1915年,四川高等师范学校最早开设中国音乐史课程。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北大音乐研究会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对象进行研究。

(四)1923年,梁启超在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提到“乐曲学”;并梳理了清儒乐学研究成果:分古乐与曲剧两个大方面,二者之下又各分几类。

(五)1931年蔡元培的“美育”理论的“音乐”部分,专门列举了当时的音乐学制、课程、教授法等。

(六)1936年,吕骥发表文章,列举近代各学者的音乐史学著作20余种。

(七)郑祖襄1998年出版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概论性专著。

(八)刘再生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0实际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一文,是一篇总结性的评述。

(九)进入21世纪,有汪毓和《中国音乐学》、伍国栋《音乐研究》、乔建中《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论纲》。

三、学科研究方法

(一)分期、断代:结合某些标志性历史事件划分时段。

(二)资料收集:广罗各类音乐史学资料

(三)借鉴西学

四、总的来说

      1920 年代以后的中国音乐史学发展,业已步入现代学术的轨道。它得益于现代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和专业音乐研究期刊的创办,从而为 “分科治学” 的学术研究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和机制保障。

      现代意义的音乐史研究实际上始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亦即真正的音乐史学产生在新文化运动以后。当代音乐史学家张静蔚认为,新文化运动以后,音乐实践推动了理论研究和理论建设。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研究阵地一一专业音乐杂志;(2)多层面结合—音乐学术性探讨结合一般性的议论文章;(3)学术依托——专业音乐院校、音乐刊物、理论队伍;(4)理论研究的主题意识增强—一具有学科意义的论文和专著。

      在这一时期,音乐史学研究也顺应了整体史学发展大势,突出体现在西方章节体通史著体例在音乐史著中的运用。它与古代的纪传、编年、纪事本末诸种体裁不同,它是引进西方的章节体,分编、章、节叙述历史。1922 年之后,陆续有叶伯和、郑鄞文、王光祈等人编写出版了较为系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专著,代表作有叶伯和、郑觐文、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许之衡的 《中国音乐小史》等。至此,“音乐史〞 独立学术门户,作为一个完整的学术研究对象得到确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