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子慧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件事的发生,引发了烦恼。
导火索是对这件事的结果不满意产生了恼怒,
导致对这件事的操办人不满意,迁怒于Ta,
对Ta的能力不满意,对Ta的思路不满意,
对Ta的态度不满意,对Ta的行为不满意,
甚至会上升到对Ta整个人的不满意和否定。
烦恼的当下常常对Ta生起了嗔恨心,
心里又常常觉得自己不可以嗔恨恼怒,
内心会夹杂带有对自己的批判自责。
图片发自简书App
烦恼的当下以为是Ta造成了“我”的烦恼。
后来发现发生只是发生,事件只是事件,
他只是他,相只是相,境只是境,
引发“我”烦恼的是“我”对事件的解读和要求,
引发“我”烦恼的是“我”对Ta的期待和标准,
引发“我”烦恼的是外在的这些状态呈现和事情结果,不称“我”心,不如“我”意。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原来发现引发“我”烦恼的根源是“我”的念头。
而这些念头都是一些惯性习气的反应,
带着“我”的角度,“我”的立场,
“我”的观点,“我”的标准,“我”的喜好。
当跳脱自我出离自己再看事件,
发现“我”的角度是偏狭局限的,
当有自我在时障碍屏蔽了“我”,
“我”掉在自我的坑里,
无法如实观察到事件的全貌和真相。
图片发自简书App
修行久了,有时烦恼生起很隐微,生灭很快。
虽隐微不易觉察,但小烦恼有时会自欺欺人,老师说承认好的比较快,先承认它看到它,
去观破它,连根拔起,烦恼的本质是相通的。
转识成智,识和智的自体是一样的。
去除烦恼障,即以无明、爱、见、慢、疑为主的烦恼。
去除所知障,就是以俱生无明为主的障碍。
也就是去除我执和法执。
图片发自简书App
无明一念,生死轮回,
无明一念,流浪生死。
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图片发自简书App
念头变化着过去了,
烦恼带来的各种感受也变化着过去了,
但觉性不变,自性不变。
领悟到,相只是相,性相本空。
相当体即空,相本空,性本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