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感情里,都需要安全感,所以我们总是在追求一些永恒的东西,期望得到不变的爱,甚至给原本毫无意义的钻石赋予了伟大的使命——“一颗恒久远”,希望美好的东西,它永远都在。
有人爱听“爱你一万年”、“爱你永不变”的誓言,相信只要遇到了对的人,那个人就会三生三世永不变心。
可是,爱真的不会变吗?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心理学家Barbara Fredrickson曾经做过一项关于爱的研究,她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持续研究“爱”这种感情和身体关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关于“爱”的新认识。她指出,持续不断的爱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一瞬间一瞬间的爱。
她把爱定义为一个个“发生了积极共鸣的微小瞬间”(micro-moment of positivity resonance)。
这些微小瞬间,是我们一些神经和荷尔蒙变化的瞬间,是非常短暂的。
当我们说“我爱你”的时候,正是当下那种情绪的表达,但我们却把这三个字想象得过于超脱和恒久,当做可以持续的状态。
其实,正因为爱的感受发生在一个又一个的瞬间里,也就意味着它完全有可能在一个又一个微小的瞬间中被磨没。
就像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永恒的事物,爱也一样,是会变的。
我们常见的三种爱,恋人之间的爱,亲子关系里的爱,朋友之间的爱。它们在不同阶段,爱的方式都是不同的。
1、恋人之间的爱,是由多个断开的瞬间组成的。
关于恋人之间的爱,最多的控诉就是“你变了”、“你不爱我了”。对于这一句,每一个控诉者都可以举出不下于100个例子,你以前秒回我消息,现在却常常不回我消息;你以前周末都会陪我,现在却总是加班;你以前……。
我们一定会在一些瞬间里,比在另一些瞬间里更爱对方。而另一些时候,感受不到爱的存在(但在信念中它仍存在),即便是最相爱的情侣,也会在很少的有些瞬间,感到对对方的厌恶和仇恨。
即便是最美好的一段关系,我们也不可能无时无刻体会到“爱”。某种程度来说,所有的爱都是不连续的,断开的。
有句话说: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掐死对方的想法。
而这场婚姻之所以还是幸福的,人之所以能抑制住那2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掐死对方的冲动,因为一方面,人是有理智的,另一方面,还是因为内心爱的信念。过去那些幸福的瞬间,带来爱的感觉的瞬间,不会真的消失,会让人在面对琐碎问题的时候,有去解决它,重新获得爱的想法。
所以,爱的感觉在下一个瞬间得以连接,成为了“永恒的爱”。
那些不能永恒的爱,无非是琐碎的矛盾战胜了瞬间的爱。
2、父母对孩子的爱,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改变方式。
也许有人会反驳:恋人之间的爱可能是会变的,但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会变的。
其实也是会变的,父母而且必须随着孩子的成长,改变自己爱的方式。就像孩子小的时候,需要父母给予全面呵护的爱,孩子慢慢长大,父母的爱,是放手,是离开,父母如果对待成年的孩子,还像对待婴儿一般的呵护和保护,孩子感受到的,一定不是爱,而是控制和扼杀。
北大才女赵婕说,我钦佩一种母亲,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母爱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做母亲,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
至于你说父母爱的方式改变,而爱的底色是不会变的,其实也是一样会变。父母也是人,对待孩子的时候,难以避免带入自己的情绪。那些心里宠爱到极致的瞬间,恨铁不成钢的瞬间,恨不能胖揍孩子一顿的瞬间,都是存在的。而孩子长大了,父母说“你翅膀硬了,不需要我了”的哀怨里多少含有自私的成分。这些,都是爱的瞬间,和爱断开的瞬间。
3、朋友之间的爱,亲疏总有时。
朋友之间的友情也一样,很多刚毕业的学生,会因为在新环境里交不到朋友而苦恼,分外怀念当年的同窗好友。可是很多好朋友都各奔东西,再见面也少了几分过去的亲密感。
他就很失落:我们的友情还在吗?过去我们是无话不说的哥们儿,现在坐在一起,除了喝酒,似乎没有什么共同的话题。
友情也是会变的,不是吗?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而生活每天都在变,他的生活变了,你又怎么能要求你们之间的友情永远不变呢?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对友情最大的包容,是对朋友最深沉的爱。
从过去亲密无间的关系里淡出,不过多介入对方的生活,是对他的尊重。忙的时候,不多联系,挺好。闲的时候多聚聚也不错。
适应不了这样亲疏关系变化的友情,最终会淡掉。一定要捆绑在一起,以维持当初亲密的友情,也会让一方想要逃。
所以,爱不仅是不变的,而且是必须变,才有可能永恒的。
那到底,是什么在维系一段长久的亲密关系?
是爱的瞬间我们感受的甜蜜,更是在我们感觉不到爱的时候,对待感情的智慧。
在那些爱断开的瞬间,无数个想放手又拉回的瞬间,给对方空间,不亦步亦趋,让爱有喘息的空间,让TA在下一个瞬间能把爱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