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就吴王夫差为了实现其北上争霸目的而开挖的重大水利工程“深沟”而言,其完整描述其实来自于《国语》中的一段记载:
吴王夫差既杀申胥,不稔于岁,乃起师北征。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吴语.吴晋争长未成勾践袭吴)
此陈述容易给人带来一种误解,似乎“深沟”的开挖是在夫差杀死伍子胥之后才发生的。事实上伍子胥的死亡发生在“艾陵之战”(鲁哀十一、吴夫差十二、齐简一、前484)后的当年秋天,当年发现粮食歉收之后不得不北上就食于鲁、宋等邦,而转年五月的“橐皋之会”和秋季“郧之盟”中,宋、卫、鲁等国已经纷纷表现出对吴国的离心倾向,而基于当时的施工技术水平,在此期间吴国完全来不及驱使诸侯完成该项工程,而如果没有“深沟”的竣工,其实吴师也根本无法进行“艾陵之战”。
因此这项工程应该大致于鲁哀公八年(前487)基于“莱门之盟”的约定启动,到哀公十年(前485)春吴、鲁、邾、郯首次联合伐齐之前完成,这一部分由上述东路诸侯作为主要的劳役提供方,而宋国完成的部分则在灭曹的前487年同步启动,由于工程量的原因可能略晚于前者竣工。
《吴语》所谓“西属之济”相对容易理解,即从济水畔的曹邑直到泗水的那一段,不过“北属之沂”就比较费解了:
如图,确实同时存在两条沂水,一条是沂蒙山区以东的大沂水(如图右侧东北——西南向的蓝色河流,且以蓝色方框标注),同时还存在一条小沂水,即鲁国都城南侧发源于尼山的紫色河流(如图中紫色方框所示)。
九月戊戌,伐季氏,杀公之于门,遂入之。平子登台而请曰:“君不察臣之罪,使有司讨臣以干戈,臣请待于沂上以察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按照《传》文记载,“昭公之难”(鲁昭二十五、前517)爆发时季孙意如曾经提出就近“待于沂上”以察罪,这里就是说都城南门外的小沂水边,而非远在东部边疆的大沂水。
两条河流确实先后都注入了泗水,但由于《吴语》指出“深沟”的东段“北属之沂”,那么其文意一定是说运河的走向转向了北,而非继续向东,也即不可能连通大沂水,因为泗水中游是具备自然条件下通行能力的。
因此,应该还存在一条连接橘黄色“深沟”西段与北面的小沂水的运河。因为济水上游的海拔落差较大,大型船舶运载人员、装备和物资直接溯济水而上抵达鲁国附近在先秦时期是很困难的,这可能要直到解放后的1952年依靠现代工程机械进行大规模清淤之后才能办到。
因此如果大量吴师要乘坐战船到达鲁都附近,必须径由一条海拔足够低以便船舶可以平稳行驶且水源可以流入的运河,而这么一条运河需要通过对倾斜的土地进行下切式的深挖才能实现,越是靠近鲁都附近的小沂水,这条运河下切的程度也就越深,这也才是所谓“深沟”的来历。
如图,从橙黄色的“深沟”西段与泗水的交汇处起呈现西南——东北走向的褐色线段应该就是“深沟”东段的大致走向,其终点应该抵达鲁都城附近的小沂水南岸。当然由于“深沟”西段连接了战国乃至汉代都即位繁盛的都市陶邑(即曹国故城)与泗水,因此这部分运河历代都得到反复修缮和开挖,也就影响比较深远。而“深沟”东段的重点曲阜的经济地位极为有限,导致这部分运河后世就渐渐淤塞和荒废掉了,也就鲜少见诸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