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感》这本书被誉为心理学的巨大飞跃,作者是著名的人际神经生物学家丹尼尔·西格尔的经典作品。
丹尼尔提出的第七感理论、堪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并驾齐驱,在身、心与大脑整合方面,无人能出其右。
那么七感到底是哪七感呢?
-1-七感是什么?
《第七感》说:人有七种感觉。无独有偶,《佛经》也说:人有七识。二者互相对应。
前五种感觉使我们感知外部世界。
分别是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对应五种感觉看、听、闻、尝、触,获得五种感受色、声、香、味、触。五种感觉和五种感受就是佛经中所说的六尘和六识中的前五种。
借助五感,我们听到看到美丽的世界、小鸟的歌唱、闻到醉人的花香、尝到美味的食物、摸到各种的物体。
第六感使我们感受到身体的内在状态。
第六感包括平衡与本体感受,知道自己的空间方位,感受到饥渴以及内部的痛觉。还包括拥有对心肺等内脏器官的感觉。第六感又称内感作用。
第六感对应着佛经中所说的第六尘——法,即大脑对一切接收到的信号做出的反应,以及第六识——大脑意识,也就是在大脑中思维出色声香味触以及各种情绪。
第七感是我们向内看,感知各种情绪的能力。
第七感是元认知,也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也就是对我们产生的六感的认知。
佛经中的第七识是“末那识”,被称为破除妄识,妄识被看作众生迷妄的本源。与本书的第七感相互对应。
-2-第七感与末那识
《第七感》说:第七感不仅使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心,也是我们体悟他人的感受,从而在彼此间建立情感联结。
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这本书里告诉我们: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比如愤怒、消极、焦虑等消极情绪就是人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批处理文件,当外界事物触发我们的情绪脑(以杏仁核为核心的边缘系统),我们就会自动产生一系列情绪,而在情绪产生的过程种,我们往往还意识不到情绪的产生。
因此从情绪产生的角度来看,各种情绪就是我们的妄识,我们就是被各种情绪迷惑,丧失了自身的本源。而佛经中的第七识就是帮助我们扫除妄识,破除我执、我爱、我贪。
《第七感》中的而第七感也是帮我们扫除各种情绪。第七感就是用我们前额叶理智思考各种情绪,像一种非常特殊的镜头,透过它,我们能够比以前更清楚地感知自己的心理和情绪,以开放、观察、客观的镜头去对待各种情绪。
佛经说:第七识乃是一个内在的、深藏的、无间的自我中心,就是这个含义。
-3-还有第八感!!!
《第七感》说:当你逐渐感知到与他人的联结时,便会感知到与更宏大的世界的关系,这也许构成了另一种能力,即人际关系的“第八感”。
佛学中有两种道,一种是罗汉道,主要是自修自渡是指修行小法而得的果位,罗汉有很多,至今记载的有500罗汉;另一种是菩萨道,除自修自渡外,渡众生是重要的工作,这就是大慈悲,要以法布施为最大的布施。
所以第八感类似于菩萨道,所谓渡人就是渡己,当与别人联结让自己成为“我们”中的一员,人就能体会到人生的宏大意义。
佛学中还有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也称为“藏识”,也就是隐藏在人们心中、通向菩提道的那种智慧。也许有了第八感,人成为人类的一员,感受到人类之一的宏大意义,就是佛学所说的第八识——“阿赖耶”识。
人际神经学有八感,佛学有八识。
也许丹尼尔·西格尔也研究过佛学,也许他关于脑科学的概念就是受到了佛学的启发。
不管怎样,现代心理学和古人的智慧是相通的,《第七感》为佛学提供了另一种大脑底层的逻辑和物理基础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