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拼尽全力对一个人好吗?
很多人的答案,都是“会的”。
有位小伙伴曾分享过自己的故事,她说:
“曾经看到一个朋友的朋友看病没钱,把自己卡里所有的钱都转了过去,虽然没有后悔,但他家里后来连动静都没了,现在已经消失在茫茫人海,还是挺让我失望的。”
她讲述这件事的语气很平淡,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失望。
是啊,我们都说施恩不忘报,但谁都希望自己倾心相待之人,也能对自己真心以待。
我们总以为,自己对别人好,对方就会对我们好,便甘愿委屈自己,全心全意对身边人好。
殊不知,这只是一种取悦他人的行为,换不来真心,也得不到尊重,只有数不尽的委屈和失望。
也才懂得,自己才是我们最应该取悦的人。
01
“对她好过了头,我被误以为是同性恋”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
他们能敏感地观察和感知别人的情绪,和自己有关也好,无关也罢,总是下意识地自责和反思自己;
若发现别人因自己而不悦,哪怕自己的行为并无半点不妥,也要在其他方面想办法补偿,不然良心上就过不去。
他们无原则、无条件地对一个人好,甚至连自我都不要了。
这,便是取悦型人格,或者叫讨好型人格。
有位小伙伴说自己就是属于讨好型的人,在人生每个阶段都会对一个朋友特别好,甚至会为了取悦她,而做许多奇奇怪怪的事。
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初中时代的一位朋友。
她会给那位朋友打饭、打开水,下雨天送伞,平时骑自行车去她家,陪她上下学;
自己生病了只去药店买便宜的药,因为想把钱省下来给她买衣服;
会在对方生日的时候,给她买蛋糕,去她宿舍帮她庆生;
听说她头痛,毫不犹豫地将省吃俭用存下来的50元钱拿给她,让她去看医生。
这位小伙伴说,直到自己结婚才从朋友嘴里得知,学生时代对那位朋友好过头了,朋友们还以为她是同性恋。
她说:
“到现在自己也不明白是为什么?可能是青春期的情感需要,不敢和异性谈恋爱,所以对朋友会过度地付出,压制自己的需求,以朋友的需求为主。”
我们以为满足朋友的需求,便能满足自己的渴望,可结果不过是缘木求鱼,甚至是失去自我。
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是一个人的修养;但事事以他人为先,只不过是想以此证明自己的重视程度,并期望得到别人的同等重视。
实际上,关系不是交换,不一定对他人同等的好,会换来他人对自己同等的好。
抱着交换的心态去维系关系,换来的注定只有失望。
02
“只要我不听话,妈妈就会离开”
婴幼儿时期,我们忠于自己的感受,对周围的人发出信号;越长大,我们越懂得察言观色,只发出“正确的”或“应该的”信号。
取悦他人,并非天生,而是后天习得。
是过去经历的人和事,教会我们取悦他人。
有位小伙伴,曾分享过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她说:
“小时候,经常听到大人说,你不听话,我就走了,你不听话,把你扔了、卖了,妈妈甚至还会躲在某个地方不出来,我哭着喊着去找,怎么都找不到。
时间久了,慢慢形成一种认知,只要我不听话,她会离开我的。于是我学会了小心翼翼,不希望因为我的行为造成她的离开。
从刚记事妈妈就告诉我,奶奶在我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想把我扔掉的,因为是个女孩,是爸爸和她的坚持才有了我的今天。
这些慌张造成了巨大的童年恐惧,形成了“时刻能被抛弃”的认知,对于家庭缺乏归属感。
于是,为了获得安全的成长环境,我成为了他们眼中期待的样子,听话、懂事,会做家务、会做饭,不怕累,不怕吃苦。”
缺乏安全感,让她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成为父母眼中听话的好孩子。
可她不明白,为什么父母的否定怎么随口就来,自己真的有他们所说的那么不堪吗?
最终,父母的言行给了她错误的认知信号,让她极度渴望获得他们的认可和关注,然而,父母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他们关注也带着成人世界的规则和约束。
她说:
“因此,要想获得认可和关注,我不得不在其他方面努力,获得他们的另眼相看。”
可是,压抑自己需求换来的关注和认可,并不能让她真正的开心,她说:
“可惜那都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不得不将真实的自己隐藏和禁锢在讨好和取悦的躯壳之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让我获得了外界不经意或者随性而施舍的关注和认可,但却在一遍一遍地加固着禁锢着我的铁门,使我愈发痛苦,不得而出。”
害怕失去,渴望得到,让我们甘愿活成他人期待的样子;可殊不知,这不过是困住自己的牢笼。
短暂地得到、关注和认可,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总有一天,痛苦会让我们鼓起勇气冲破牢笼,找回真正的自己。
03
“学会取悦自己,心情总是美美的”
我们为什么能讨好所有人,却唯独忘了取悦自己?
有位小伙伴给出了答案:“我的下意识答案是,自己好哄。觉得自己不会伤害自己,大不了就是多开导自己。”
可她也明白,“但事实上,很多时候是开导不了的。或者是表面上的小人答应了,黑暗里的小人在独自啜泣。”
我们一次次说服自己,忍一忍就好了,理智虽然答应了,可情感真的好受伤呀。
它也想我们能偏爱一回自己,遵循内心的感受去行动。
好在,如今的我们已经知道要尊重自己的感受,懂得放下对他人的取悦。
有位小伙伴,分享了自己对取悦的认识,她说:
“照顾者型的人,一直被社会赞美和表彰着,道德高尚、伟大母爱、感恩世界、仁义朋友等,自己不辨是非地用这个标准要求着自己,随着家庭、朋友和学生的亲疏程度,反向递增。
我周围的朋友,几乎都是这些传统道德的标兵,有人现在恢复正常,有人还在为了妹妹牺牲家里的全部存款,搞得孩子因学费不足无法继续读书;有人丈夫都跑了却继续照顾着婆婆,自己感动着自己。想想我,能跟着墨墨学习及时觉醒,真是幸运。
现在的自己,从痛苦中睁开了眼,会取悦自己,每周订束鲜花送给自己,心情总是美美的;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会买课请教练拓宽眼界、提升认知,更重要的是打磨技能,增强独立的底气和信心。”
我们身处的社会赞扬大爱,崇尚牺牲,我们便容易被道德绑架,过度付出而不自知;但当我们开始尊重自己的感受时,就会发现那些委屈、压抑、烦恼通通不见了。
就像有位小伙伴所说:
“与其沉浸在痛苦的生活当中,倒不如把自己放在心上,用行动去改变生活的质量。
自己活好了,身边的关系也能逐渐改变,真正过着“有自己”的生活,去感受活着的美好。”
学会取悦自己后,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
放下取悦,会不会很难?
在行动之前,很多人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在行动之后,答案就变成了否定。
有位小伙伴所说:“这段时间,我在主动接工作、安排工作、决断事情,发现很多事情不是我想象的那么难,反倒是躲在后面无端地猜测事态的走向,让我很焦虑。”
只做自己,会不会很自私?
做之前可能会担心,别人不喜欢那样的自己;做之后,才懂得尊重自己的需求,真的很爽。
有人说:“我选择尊重自己,不强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主动拒绝不合理要求,在学会拒绝的那一刻开始,我的人生仿佛变得越来越清晰了。”
还有人说:“悦人不如悦己,努力提升自己,不为他人的肯定或否定而动摇内心独立自由的旌旗。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勇敢一点,放下取悦,勇敢地做自己。
因为,自己才是那个最应该被取悦的人。
最后,把一位小伙伴的话分享给大家:
“如果仅顾着别人的感受来生活,那么自己的生活将为了别人而活。
换个角度来看,我们自己独特的感受也是十分珍贵的,只有关注自己的感受,这样的人生才能活得更好。”
愿共勉!
作者 | 江武墨
编辑 | 江武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