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司马迁都不相信《山海经》《禹本纪》,他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写道:《禹本纪》说的“黄河发源于昆仑山,昆仑山高2500余里,太阳月亮都被挡住,只能各自发出亮光。昆仑山上有醴泉、瑶池。”现在张骞去到了大夏后人建立的国家,走到了黄河的尽头,难道看到了《禹本纪》所说的昆仑山了吗?所以天下九州的山川河岳,《尚书》说的还比较可靠,《山海经》《禹本纪》记载的那些奇异事物,我不敢说是否真的存在过。
在西汉时候,《禹本纪》还存世,内容记载的是大禹治水的所见所闻。而《山海经》是和禹一起治水的益描绘的沿途所见事物的图片,并在之后整理成了文字。历史记载《山海经》和《禹本纪》有较多重复的地方,就因为如此,是一批人纪录的相同路线的见闻。而这比较多的相同之处,正好互相映证内容的真实性。
而《山海经》至今传世,让我们可以一睹大禹治水的时候的山川风貌。
那么,《禹本纪》《山海经》所描绘的事物和今天为什么大不相同呢?其实,不相同的东西还多着呢。根据历史记载和研究,黄帝活了119岁(按中国虚岁计数法),颛顼活了103岁,帝喾生卒年不详,尧活了111岁,舜121岁,禹生卒年不详,根据《史记·五帝本纪》推测,治水13年,立嗣17年,为舜守孝3年,当天子10年而驾崩,一共43年。他多少岁开始治水不知道。但是能让舜知道他的能耐,至少也应该有三四十岁了。所以禹应该活了80岁左右。
而在禹之后,根据公认的资料,从夏朝开始,人们的寿命就缩短到了平均18岁,而后逐渐上升,新中国建立后指数上升,到今天平均79岁,也还没有达到皇帝尧舜等人的平均年龄。
寿命的急剧变化和物产的急剧变化之间是有关联的。
这个关联,就是大洪水。关于大洪水,古代典籍记载非常多,不能认为都是虚构。《史记》记载的是:浩浩荡荡的洪水拨浪滔天,浸漫了高山大岳,给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孟子》说的是:尧帝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太平,洪水横流,泛滥天下,水逆着河道汹涌,泛滥于中国。
在国外,古代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史诗》说的是:“洪水伴随着风暴,几乎在一夜之间淹没了大陆上所有的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墨西哥的《奇马尔波波卡绘图文字书》这样说:“一天之内,所有的人都灭绝了,山也隐没在了洪水之中。”
这一次肆虐地球的大洪水,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没人知道。但是大洪水的存在不可否认。大洪水时期,几乎所有平地被淹没,幸存的人们主要住在山上,在树上搭建房子。
那些没来得及逃离的人都被淹死了。当然,没有来得及逃离的动物同样不可避免灭绝的命运。至于那些奇异的植物们,同样遭到毁灭。
正因为这样,才产生了治水英雄禹。然而大洪水不可避免带来第二个效应:动物和人类的尸体腐烂,微生物滋生,形成大量细菌和病毒。然而人们还没有做好准备迎接它们,——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做好充足准备,所以到今天新冠肺炎病毒依然全球肆虐,——这可能是造成人类寿命急速萎缩的根本原因。天花、霍乱、痢疾等等,在我这个年龄的人出生的时候还没有消灭。
所以,是大洪水造成了《禹本纪》《山海经》所描述的物种的灭绝。那么在大洪水之前,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别的就不去推测了,我这里只讲黄帝的儿子们。根据《史记》的记载,黄帝一共有25个儿子,他这些儿子以及他们的后代都干什么呢?
《山海经》记载:西海之外,有北狄的国家。黄帝之孙名叫始均,始均的儿子名叫北狄。有一座山名叫有榣山,山上有一个人号太子长琴。(皇帝的孙子)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自从有了太子长琴,榣山就兴起了歌乐。
还是《山海经》记载:黄帝有一个女儿名叫魃。黄帝战蚩尤的时候,风伯、雨师帮助蚩尤纵大风雨,魃出战,风雨骤停,黄帝因此获胜。因为魃住的地方不会下雨,形成干旱,影响农业,所以黄帝安排她住在遥远的昆仑山。她住的地方终年无雨,形成流沙。
关于西海,我在很多文章当中都分析过了,有人认为是青海湖,有人认为是罗布泊,因为提到西海的地方基本都会提到有流沙,有流沙就不会是青海湖,只能是罗布泊,除非有人能证明还有第三种可能。
所以,黄帝的后代中至少有三人在今日的新疆,即北狄、太子长琴和魃,甚至北狄还建立起了国家。为什么黄帝的后代能到达这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这些地方本来就是黄帝以及黄帝的后代统治的土地。
那么为什么禹时候的九州又不包括今天的新疆呢?其实,九州之一的雍州就已经包含了新疆的一部分了,只不过尧舜禹并没能统治整个新疆,反而是之前的黄帝统治了新疆大部分。因为那一场大洪水限制了舟车的行走。
根据公认的资料,黄帝于公元前2599年驭龙上天,成了仙,并没有死亡。但是从那一年起他也就没有统治地面了。我们通常的说法是公元前60年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府为标志,新疆归属中国。其实归属日起还可以往前提至少25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