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张爱玲的小说,大多写的都是女性缺乏独立意识,找不到躲避不幸的港湾,又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最后沦为被命运拖着走的女性。更是人性矛盾与时代错配的倒影,都是从年轻时的美丽到最后的苍凉结局,给人一种永久的回味和启发。
读完张爱玲的小说,我在想我的晚年怎样才能不苍凉。大脑就想到了大思想家孔子的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 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 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 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耳顺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 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理历程,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把握好人生方向,晚年就会宽慰,安详,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