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帮老大被刺杀,葬礼上,一位小弟向身旁的宾客讲述刺杀事件经过,他将杀手形容得英勇无比,堪比电影《第一滴血》中的兰博,当谈及杀手已被下令追杀时,竟在眼神中透出一丝惋惜。他殊不知身旁之人正是那位杀手——陈桂林。
陈桂林此行目的,是混入人群,杀死下令追杀自己的黑帮二把手,铁头哥。
他的计划顺利实施,可是枪声惊动警方,结果又在逃跑时将一名警员的右眼戳瞎。血债累累、无法无天,导致他一跃成为全台排行前三的通缉犯。
从此,陈桂林为躲避追捕,生活轨迹被定格在寂寥冷清的黑夜与狭小阴暗的出租屋,浑身散发酗酒与颓废的丧气。
直到一天,他得知自己身患肺癌,已是晚期,人生进入三个月倒计时。他不想在孤独中死去,决定自首。在警局的通缉榜上,他发现自己仅仅排行第三,从那刻起,一个疯狂的想法开始在他心中酝酿:干掉榜一通缉犯香港仔和榜二通缉犯林禄和,死之前让世人记住自己的名字。
不出所料,躲在市里某家发廊的香港仔,以及隐姓埋名开办邪教组织——新心灵舍的林禄和双双归西,陈桂林在完成遗愿后也终于被警方抓获,依法送入法场。
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但是足够新颖的题材和颇有刺激感的画面,使得整部影片做到引人入胜,成为近期的票房冠军。
我在网上看到人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发现大家对陈桂林血洗新心灵舍的片段情有独钟,在电影审核制度相对严格的大陆,这长达十分钟,用手枪点杀教徒的镜头,的确能带给观众强烈的感官体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震耳欲聋的枪声穿透在大厅悠扬的歌声,邪教主林禄和被子弹正中眉心,当场见了上帝。面对那些曾经想杀死自己的邪教徒,陈桂林作为一名杀手,他是“宽容”的,有主观求生欲地不杀,开枪时子弹卡壳地不杀,而教徒们面对步步逼近的死亡,有人幡然醒悟,有人却选择用生命继续捍卫愚昧。
画面中的教徒们手无寸铁,却并不无辜,因为每一个自愿加入邪教的人,都是邪教主利用“从众心理”残害世人的帮凶。当雪崩发生,有哪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呢?
《周处除三害》被定义为一部犯罪动作片,虽以暴力美学吸引眼球,乍一看有爆米花电影的嫌疑,但仔细品味一番,不难发现影片中的内涵成分。
作为导演兼编剧的黄精甫是优秀的,他把一部动作片拍出了文艺片才有的深远意蕴和哲理。黄精甫在用拳拳到肉、血肉横飞刺激观众感官的同时,也使影片紧紧围绕“罪与罚”这个概念,有条不紊地将故事展现到观众面前,随着行刑的警员将枪口对准陈桂林的心脏,随着影片落幕的那一声枪响,黄精甫再一次告诉观众: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这句话几乎是影片中所有角色的写照。
黑帮二当家铁头哥因为下令追杀陈桂林,被后者刺杀。
医学生张贵卿为蝇头小利甘愿成为黑帮教母,导致自己不能成为真正的医生,人到中年只能开药店维持生计,甚至患上绝症。
枪战通缉犯香港仔自以为能大隐隐于市,没想到会在二十年后被素未谋面的陈桂林手刃。
杀警犯林禄和躲入山林,为逃避抓捕甚至不惜断了与母亲的往来。然而他仍旧不思悔改,收到母亲临终来信,面对信上劝其归善的遗言,竟然灵感涌现从而开办出邪教组织新心灵舍,他团伙作案,用那一句“一无所有不好吗?”洗脑了无数人,大肆敛财。最后与怀孕的情人一道被陈桂林开枪射杀。
林禄和的同伙兼情人萧湘湘,对新人教徒谎称自己曾经身患绝症,是新心灵舍治好了自己,最后一尸两命死于陈桂林枪下。
杀手陈桂林,血债累累、无法无天,虽在影片最后幡然醒悟、洗心革面,但依旧难逃法律制裁。
全片最令人动容的就是替香港仔跑腿取药的女孩小美,观众很好奇她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要屈服于香港仔淫威?她开了家理发店,而且门口经常有巡警路过,报警显然轻而易举,难道仅仅因为香港仔有办法托人在牢里照顾她正在服刑的母亲?直至画面转至她在海边与陈桂林的对话,观众们才恍然大悟,小美说,香港仔以前贩毒,我妈甘愿为他背黑锅坐牢,因为香港仔把她从另一个男人手里解救出来。
明明是母亲的救赎,却成为女儿的末日。与其他人的“罪与罚”相比,小美的“债与偿”是显得那么无辜,那么令人痛心。但这依然达到了导演黄精甫的目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即使你不在,还有你的孩子。母债女偿,天经地义。
网上有很多人讨论,为什么《周处除三害》这部电影能过审?并在各大院线毫无删减地放映?如果从我们警务人员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倒也不难理解,影片的部分情节画面虽然暴力,但影片整体表现出来的对犯罪行为和犯罪分子零容忍的态度,毫无疑问,是正面的,是光明的,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以暴制暴,以恶除恶,是打击违法犯罪的有效手段。
《周处除三害》拍出了国产电影应有的水平,它的高度是好莱坞那些为了画面而设计、为了特效而拍摄,毫无思想内涵可言的爆米花电影不能企及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好莱坞电影若是依旧不思进取,仅仅靠特效吸引观众,将来必定会跌落神坛。电影,不能仅仅是特效的绽放,也该是思想的传播,人类大脑会产生视觉疲劳,但追求精神文明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而且对于电影院来说,一无所有,真的不好。
2024年3月18日,写于上海奉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