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高中之后,就没再读过亦舒,那些读过的情节早已模糊。
最近看到不少写作者在公众号里翻着花地推崇亦舒,一时心痒,又翻出亦舒的几个经典故事重读。
怎么说呢?
故事是真好看,情节抓人,语言也简练,让人欲罢不能。
但我终究是谈不上喜欢。
亦舒的笔下没有平淡的生活,亦没有普通的男女,仿佛平凡人的生活她是不屑于描摹的。
又或者,她的才情还不足以驾驭平凡的故事,故只能靠极端的人物和狗血的剧情来吸引读者。
比如,那部被拍成电影的《玫瑰的故事》。
女主角黄玫瑰美得惨绝人寰,书里的男人总是一看到玫瑰,就被她的美所折服,得不到便要死要活,流浪颓废,觉得活着没有意义了。
这样的人设实在是假得可以,要抬高女性也犯不着把男人贬成没脑子的废柴。
男人的爱也是有尊严的好吗?
——再美的美人,无意于自己,顶多也就是欣赏一下。
断不会个个都像亦舒所写的,像得了失心疯一般,事业不要了,未婚妻不要了,伦理道德统统不要了,只一门心思要把美人据为己有。
女主角黄玫瑰因为天生美到颠倒众生,便可以弑美行凶而不自知,一生不用为生活奔波,一辈子只要负责美美美与历尽情海波澜即可!
这么矫情的故事,竟被人津津乐道,还被拍成了电影,我只能理解为是剧情满足了女人对美的终极幻想和对男人宠溺的意淫。
是啊,比起乏味的柴米油盐,这样的生活才叫诗意和美妙!
02
有人把亦舒奉为女性独立的代表。
我不敢苟同。
就算是,那她也只代表了小资及以上的那一部分女性。
亦舒笔下的男女都是衣食无忧的有钱人,男的不是建筑师就是大律师,再不就是大企业家,女的不是艺术家就是学者、演员、阔太太……
这些人没有经济和工作压力,人生的主要烦恼就是爱而不得。
亦舒的笔调无时不刻不流露出一种阶层的优越感。
简单摘抄几个句子,大家感受一下:
“小时候我是个美丽的女孩,等闲的男人不易得到我的约会,但现在不同,现在我比较懂得欣赏非我族类的人物。不能说老陈老土是老陈的错,我的器量是放宽了。”
“泡杯热茶,深深觉得自己真的沦落,与这种贩夫走卒有何可争?”
“我这只皮包还是喧默斯的,时值一万八千元,用来打街市婆,真正暴殄天物。”
妹妹询问姐姐的新对象:“身家清白,职业高贵?”
没错,市井小民在她眼中就是势利,低俗,没教养的代名词,亦舒女郎们的终极人生目标就是要活成上等人,过上喝进口咖啡拎豪包的品味小资生活。
亦舒始终用仰视的意淫来揣摩上层人的生活,却不愿低头看看平凡的真实生活,更无视平凡人身上难能可贵的生命力和最朴素的善良!
读过亦舒的小说,才发觉原来文学也是有阶层的。
像我这种出身贫寒的人,真的无法理解亦舒女郎们的悲情。
毕竟,从小父母老师教育我们时,挂在嘴上的就是:你要努力读书,这样长大了才不用风吹日晒,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对着电脑办公。
然而,在亦舒笔下,我们所努力为之奋斗的生活,正是她眼中最不堪最鄙视的一种。
每当读到“难道我要像中环的女子,每天对牢一只打字机过一辈子?”这类的句子,我就觉得鸡皮疙瘩掉了一地。
不得不佩服亦舒编故事的能力,再俗套的剧情,亦舒都能讲得一波三折,对人物细微心理的描摹也栩栩如生。
只可惜作为市井小民,亦舒所描绘的高精尖阶层,离我太遥远。故事再感动,也只限于阅读的那一瞬间,等书本合上,我还是要回归到平凡的真实生活。
读亦舒的小说,就像追热播肥皂剧,看得再热闹,终究走不进灵魂。
03
亦舒笔下的女子都优雅得不食人间烟火,她们永远不会失态,不会骂脏话,就像一副工整的工笔画,美则美矣,却缺少真实的生命力。
那样的人物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亦舒意淫出的她所认为的完美女性。
即使是《我的前半生》里的被抛弃的家庭主妇子君,也不见一丝落魄,反而生活的顺遂又诗意。
子君离婚后,有心软的前夫帮忙安置住所,给足赡养费,又有白领闺蜜帮忙,下班之余还能学习陶艺,和闺蜜去酒吧喝酒休闲。
子君还有开了挂的陶艺天赋,只学了几个月就可以以此为生,成为艺术家,并且被多金的有钱人追求。
子君的女儿被送到国外读书,像小大人一样对她关怀备至;儿子则住在爷爷奶奶家,子君想什么时候见就什么时候见,还不用付赡养费。
子君们没有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危机,没有经济负担,每日只消卖弄卖弄少妇风情与洋人谈情说爱即可。
所以,离婚后的子君无论走到哪里,都被人夸赞“离婚后变得更美丽更生动了,即使眼角带着沧桑。”
这样的剧情,被那些不明所以的主妇们看了,只怕也恨不得马上离婚,赶紧开始精彩新生活。
毕竟,亦舒笔下的离异生活,简直比神仙还逍遥。
说实话,真没觉得子君的前半生和后半生有什么区别。
一样都是轻飘飘的精致小资情调,只不过离婚后有了浪漫的好工作,小资生活更多了些精彩的新花样而已。
亦舒为了迎合主妇们的意淫,编织美梦,却无视真实的生活。
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
——做了多年主妇,与社会脱节,没钱没朋友,只能做劳累低薪的生活,下班后累得倒头就睡;有些工作要风吹日晒,饮食无规律,所以难免皮肤变黑,身材走形;职场遭受欺凌,就得风度全无地捍卫自己;更何况还有些前夫是渣男,离婚后不让见孩子不说,还要造谣生事纠缠不休……
真实的生活可能不诗意,不浪漫,没有铁闺蜜,没有赡养费,没有开了挂的职场,可是为了尊严,你依然要挺住,只有咬牙走过那些屈辱和不堪,才能迎来璀璨的新生!
我们想看这样的故事。
可惜,这样的剧情亦舒写不出。
因为,她是实实在在的小资掌门人。
是穿越回去的女版郭敬明。
04
亦舒年少时性情执拗,情路坎坷,18岁恋上画家,早早产下一子。她曾独自在英国留学过一段时间,离婚后又再婚,又离婚……
一个女人饱受现实的捶打,世人的非议,却还能坚守自我,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没有一颗坚硬的心是做不到的。
亦舒的这种经历,也投射到了她的文字中。
亦舒笔下的女性都很现实,透着一丝功利的冷漠。
被人膜拜的《喜宝》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出身贫寒而美丽的剑桥留学生喜宝,为了改变命运就做了六十多岁富翁勖存姿的情妇。
亦舒把这个故事写得很曲折,绕了一个很大的圈,不过为了讲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极端的富有和不劳而获,会毁掉了年轻人的奋斗心和对生活的热情,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虚空。
小说里,富翁的女儿最后离家出走,去北京当了教师,过上了平凡人的生活;富翁的女婿从一门心思想靠丈人逆袭,到看破红尘,做了一名传教士;而喜宝则从贫寒的女大学生变成了继承富翁遗产心无斗志的颓废名媛。
这样剧烈的命运转换,故事诚然是好看的。
可是,亦舒笔下的人物为何总是如此极端?
要么富可敌国,要么美若天仙,中间状态的普通人就没有可写的故事了吗?
如果把这个故事改一下:倘若勖存姿不是那样极端的有钱(他有私人飞机,在国外有多处城堡,有权势杀了人也不用坐牢),而只是小富,那么喜宝跟随他几年后,靠他的资助读完剑桥学位,得到一笔资产,然后趁着年轻离开他并再创业完成人生逆袭,是不是就值得读者效仿了呢?
亦舒似乎想要表达像《红楼梦》那样一个“虚空”的主题。但通篇文章语气刻意,有种强说苦故作深沉的矫情,读来很压抑。
不论亦舒的笔调多么凄婉,故事讲得多么悱恻,都不能改变她对拜金主义的膜拜。
整个故事传达出的扭曲价值观和病态心理令人作呕。
故事再好,心是烂的。
这样的故事编得越吸引人,便越能毒害人。
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年轻人。
05
把亦舒女郎看作是女性独立的典范,实在是肤浅至极,歪曲至极。
“没有很多爱,便要很多钱,”“讲究姿态好看最重要”“不屑于平淡的生活”“不相信爱情,将男人视为玩物”“靠着美色与富家子纠缠不休”……
这就是女性独立?
不!
女性独立,是刻进血脉的骨气,是永不媚俗的勇气,是面对苦难依然相信涅槃,是将平淡的生活经营得有情有爱,是即使丢了姿态阴沟里翻了船,还能甩掉一身污泥再站起来的霸气!
亦舒女郎们貌似眼界高得不行,动不动就私人飞机,开米司大衣,欧洲私人城堡,其实不过是经过巧妙包装的拜金主义,套用亦舒的话,真真是“美则美矣,没有灵魂”!
亦舒女郎的格局太小,绕来绕去挂在嘴边的不外乎是“钱”和“男人的爱”。
理想、奉献、信念、勇气这类的词,绝不会出现在亦舒女郎嘴里。
你跟她们讲理想,她们才认为你是矫情!
在亦舒女郎眼中,赤裸裸吐露对金钱的爱才是真性情。
亦舒女郎不讲情怀,她们是极端的实用主义者。
别忘了亦舒女郎的人生信条是“无论做什么,记得为自己而做,那就毫无怨言。”
将这种实用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包装成了女性独立。真是万千女性的羞耻。
有人也许会说,可是,谁不知道钱好?亦舒不过是说了实话。
是啊,正因为人人都知道钱好,人人都在追着钱跑,好的文学就更不该去迎合这种浮躁的心理,煽风点火,引人焦虑。
好的文学是悲悯、是开阔、是平静,她给人定力,让人有直面苦难的勇气,去迎站命运的起伏坎坷。
而亦舒的文字则是堂而皇之地教人去现实去功利去刻薄,居高临下地俯瞰低阶层的人,她只有阶层优越感,却没有对普罗大众的悲悯心。
亦舒是当之无愧的畅销书作者,她有才华,会讲故事,却独独缺少对现实的深刻关照,因而算不上是一个伟大的作家。
作者奇奇,一个内心彪悍的大学教师,专栏作家。写火热的人生,温情的生活。不求爆文,只愿与读者心灵相通!关注我,我们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