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我这三十年来,唯一秉持且不变的价值观,以及一直以来渴望且努力践行的立足点,便是朝着自由方向想方设法地迈进。
自由来自于内心的渴望
自不必讲,自由的物质根基,来自于所谓言论、人身及权利的基本保障。但更重要的“自由”的概念或者说意义,是来自于自我的内心:即便深处拥蹙的环境中,是否拥有一颗足够接纳万物的开阔眼界,内心是否有足够广阔的空间安放。
事实上,自由是个富于定制化的多面体,我们对于自由的触感,根本上讲,与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封闭程度,并没有一定意义上的等价关系。
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无畏的向往自由者,其实那些所谓的物理环境下条条框框的障碍是很轻而易举便可以打破的。先进的技术和网络科技下,这个世界早已不是封闭的了,如果你仍认为自己只是因为客观环境而无法获得自由,那只能说明两点,一,你并没有那么渴望自由,二,你的世界才是真正封闭的那一个。当然,这是我所以为的精神上的自由。
所谓肉体或者物质上的自由,在当下全球化的大势下(当然,疫情已经在催生去全球化的趋势),人与货物的移动,远比想象中简单易得得多。所以即便有贸易的壁垒,只要我们想且有一定的金钱,我可以在中国买到全世界的“名贵食材”和“奢侈品”,我也可以在澳洲尽享Made In China的“廉价福利”(虽然以当地货币而言并不便宜)。地理的不同,信息的不对称,必然会引出所谓的“利基”点,可以给商业或者个人创造价值。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当搬运的成本大于自己移动的成本时,我们便会选择旅行。即使中国护照的流通含金量仍然不高,但签证的便捷度其实已经可以抵消其中的不确定性,也因此,我们拥有更多的机会来选择走在路上。
我的很多朋友会讲,金钱是一个人行动上最大的制约和阻碍。但其实,这是一个亟待纠正的错误观点。我曾经读过一些游记和文章,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酷盖,三个月走遍整个欧洲,花费了不到五万块RMB,又花了三个月游历了整个美国,花费更少。他选择的是工作一段时间赚取收入,然后在整块的时间外出游历。“穷游”的方式自然不适合所有的人,因为“穷游”所追求的是长久的精神自由,而更多的人往往想要的是短暂的身体自由。
但我想说的是,花多少钱是消费观所决定的,与所谓的追求自由的世界观没有半毛钱关系。如果你出国十天花了十万,那我想即便你在国内,你的日常消费水平也一定比其他人高很多。
自由是可执行的
在澳洲,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当你在街区闲逛,路过一座有一座房舍,看过一辆辆往来或停驻的车辆,你会看到,这里的“个体商业”的繁荣程度。除了像超市这样的规模经济体外,几乎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是由大量的中小型经济体所包围,小到除草、大到房产,无一例外。我还记得中学时讲资本主义制度时强调的“垄断”经济,但其实除了门槛非常高的工业化领域外,个体的地域化的经济主体,在这里是更为常见的。即便是像一些制造业,中小型企业或工厂的角色也比想象中重要且丰富得多。
当然,大多数人仍然是打工者。但是,“斜杠青年”在这里非常常见,一个人享有多个Title是很普遍的现象,并且被普遍认同和允许。这或许跟竞争性以及发展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我想说的是,往往人的意识才是真正左右自己的行动的推手。
我们总以为创业是极具风险的,需要极大的冒险精神。我们也总自以为是地揣测,觉得如果一个项目不能成为独角兽,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说白了,我们一面扮演者“认怂”的角色,一面又不停地好高骛远,认为不做则已,一做惊人。但其实,根本没有必要。
处在金字塔尖的永远都只有那些人,但他们也是从塔底一步一步爬上去的。即便是想要站在金字塔尖,首先选择入局才会有资格。踟蹰不前,便只能承担起所谓的没有自由的“负累”。
其实,大多数的创业,都是从省钱开始做的。我的一位同学Mark,在十几年前因为参加了一个律师会议而萌生了“线上立遗嘱”的商业想法,跟很多人不同的是,他想到了,便尝试去做了。当时他白天在澳洲邮政做分析工作,晚上回家研究搭建网站和运作流程,没有IT背景但又局限于前期投资,他选择了在La Trobe大学的论坛里发帖招募学生。最终,大概一年多的时间,实现了这个商业版图,并在几年间成为了澳洲前列的线上遗嘱网站,并在后期引入了资本,大佬入局后,自己便退居幕后。
其实即便到现在,这个网站的年收入也大概只是数百万澳币的水平,与我们常规认知上的中国独角兽企业无法相提并论。但我认为,真正重要的是,创业的起点应该是为了实践兴趣和获得自由,而并非是为了实现多大的体量。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企业发展的阶段目标,不应该混为一谈。
所以,践行自由真正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看到商业机会后是否愿意去尝试。我的一个特别好的中学朋友,在三年前跟我提及了他“跨境电商”的想法,并为此注册了公司,找到了合伙人。但因为各种琐事的牵绊,最后不了了之。当我在2019年接触并运营类似的项目时,我才替他感到惋惜,他错过了一个多么绝佳的风口。2017年正是中国电商向跨境电商拓展的最佳时期,很多国内的、国际的电商公司崛起,都是在17年的这股东风下收割了丰厚的收益。尽管他现在在银行体系里,也算如鱼得水,收入也不错,但他现在不敢生病、不敢离职、不敢犯错的“困局”,似乎也解释了什么叫做“失去了自由”。
创业,是获得自由的一个方式或者说手段,但客观讲,其实也是“自由”旅程中,最难的一段。我并不是提倡大家来创业,我只是认为,获得自由或者实现自由的方式很多,如果你渴望并想到了可能的实现方式,就应该勇于去尝试。经常禁锢住我们自己的,不是金钱、不是生存和竞争压力,只是我们自己的意识推动下的实践能力。
我对于自由的“单相思”
说了那么多旁的,说些关于自己的。终于还是察觉到了自己的临界点,没能真正熬住这份“独守空房”般的状态,我还是选择提前回国了,尽管不是最优解的八月,而是拖到了十月,答辩前的那个阶段。为了身体的提前解放,移动自由的提早实现,哪怕也只是提前了两个月而已。
有时候是觉得讽刺的,来澳洲留学,一定意义上是为了自由的实践,而选择回国,也是一种自由意志的需求。实现自由的方式有千百种,无论选择哪一条,都需要我们行走在路上。
只是,我没有想到,当我订完机票放下银行卡的那一刻,自己居然对这里还是有眷恋的。虽然花着人民币兑换过来的澳币总不自觉地肉疼,但想到3刀3升的健康又平价的牛奶,随处可以买到的鲜嫩多汁的牛肉,还有清新的空气和相对宜人的环境(此时的维州除外),还是略有不舍的。毕竟,这三样,想要在国内获得,还是一件挺困难的事情。
所以,其实自由永远都不是绝对的,就像超市里的商品一样,每个地方总有那么几样让你爱不释手,可世界上永远不可能有那么一家超市,供应着你所喜爱的一切。
而我能掌控的,也只是当下,我自己对于特定自由的需求与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