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呆了三天,游览了杨柳青如意大街、石家大院、五大道风情区、天津之眼和天津古文化街。所到之处,除了天津全运会结束后余下的现代气息之外,更多感受到的是天津特有的古老的文化味道。
我们首先去的是石家大院。
石家大院位于千年古镇杨柳青中心,京杭大运河横卧在它的前方,一尊鱼童手捧鲤鱼的巨大金色塑像矗立在大门南面,整修一新的河道两岸垂柳轻摇,碧水荡漾。石家大院两边,是一排带有鲜明北方风格的建筑,青砖灰瓦,红柱蓝底,色彩斑斓。走进这里,你仿佛回到了100多年前的晚清时代。
石家大院原为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士住宅。石家原籍山东,祖辈漕运发家后在清乾隆年间定居杨柳青,曾有“天津第一家”“华北第一宅”之称。进入大门即是一条宽阔的长长的甬路, 甬路上有形式各异、建筑精美的5座门楼。从南向北门楼逐渐升高,寓意为“步步高升”,而每道院门都是3级台阶,寓意为“连升三级”。道路东西两边各有五进院落。整个大院,院中有院,院中跨院,院中套院。石家大院内的戏楼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民宅戏楼。大戏楼宽敞华丽,可供200人听戏饮宴。走进去,里面正在举行庆祝国庆68周年专场演出,两位戏曲演员精彩的表演,不时赢得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大院内陈列着杨柳青年画、泥塑、木雕、砖雕及杨柳青婚俗,“新笤帚扫新席,小两口睡觉别着急。”“被子短褥子长,生了小孩儿会叫娘。”这几句婚俗民谣颇为有趣。院中有一处“新中国反腐败第一大案展览馆”,陈列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具影响的腐败案件。新中国反腐败第一大案主角刘青山、张子善,当年办公地点就是“石家大院”。展览馆中还展出了近几年中纪委查处的大案要案,令人震撼!
如意大街紧邻石家大院,是一处独具华北民居特色的文明街。
从街道南首向里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牌坊上方的蓝底金字的“杨柳青”三个大字。街道两侧店铺林立,一色的仿古建筑,大约有一里多长。街道上,游人如织,两旁摆放着各种地方特色的年画、糖画、牛皮糖、古玩等,尤以卖杨柳青年画、葫芦、核桃、玉石的居多。走到“如意大街”尽头,会看到一个“乔家疙瘩胡同”,胡同狭曲,路面不平,因此得名“疙瘩”,胡同里面有名人字画展览等。
离开了石家大院,我们来到了五大道风情区,这是由成都道、马场道、西康路、马场道与南京路交口的一片长方形区域。这里有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的花园式洋房2000多幢,其中风貌建筑和名人故居300多处,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馆”。民国总统曹锟、徐世昌以及北洋内阁多位总理,美国前总统胡佛和前国务卿马歇尔等中外名人曾在此居住。
我们还近距离观看了世界第一摩天轮“天津之眼”。这是一座世界上唯一建在桥上的摩天轮。摩天轮外挂装64个透明座舱,摩天轮直径为110米,到达最高点时,距离地面的高度可达到120米左右,相当于35层楼的高度,能看到方圆40公里以内的景致,是名副其实的“天津之眼”。
最后我们来到了天津古文化街。这里是天津老字号店民间手工艺品店的集中地,有地道美食: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老翟药糖,天津麻花等。旅游景点有天后宫,喜马拉雅,大清邮币,泥人张彩塑等。
古文化街南街口有牌坊一座,上书“津门故里”。“津门”是天津的别称,“故里”是老地方的意思,“津门故里”就是天津卫的老地方,有天津卫的发祥地之意。
走进古文化街,你才感到什么是摩肩接踵的滋味,人挤人,人贴人,稍有不慎就可能与同行的人走失。
天津古文化街整体建筑为仿清民间式建筑风格,天后宫(妈祖庙)位于全街的中心。元时京城每年需北运大批粮食,先从海路运抵天津,然后再转河运至京城。元政府为祈求航海安全,便将护航女神崇为天妃,并在沿海城镇建起天后宫。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娘娘的生日。每年这时都举行“皇会”,表演高跷、龙灯、旱船、狮子舞等,百戏云集,热闹非常。“皇会”是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游此会而得名。传统的演出场所在天后宫前的广场以及宫南、宫北一带。古文化街建成后,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吉日)在此举行盛大的“皇会”,表演龙灯舞、狮子舞、少林会、高跷、法鼓、旱船、地秧歌、武术以及京戏、评剧、梆子等。
在天后宫内供奉的是“天后娘娘”——林默,其广场有两棵竖立了600余年的大帆杆,在广场的东侧、临近海河方向有一座戏楼,天后宫广场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空间。据传,在天后宫建成后不几年,为了保佑出海的人们永远平安,在天后宫的门外建起了这个帆杆,在每年的皇会和天后生日的那天,这两棵高大的帆杆上各挂有24个大红灯笼,用以祈盼出海人们平安返航,相传到了夜晚,返航的人们刚刚进入大沽口,就可以远远望见家乡的帆杆了,归航的人们更是归心似箭,总是连夜返航与家人团聚。
古文化街有近百家店堂,有经营天津地方特色的杨柳青年画的杨柳青画社,经营泥人彩塑的泥人张彩塑工艺品经营部,有经营全国各地的景泰蓝,双面绣,牙玉雕,艺术陶瓷,中西乐器,金银饰品等上万种名优工艺品的几十家店堂。
在这里,我参观了“天津民俗博物馆”。参观免费,但要凭身份证领取入场券。这里介绍了天津漕运兴起、渔盐的发展和习俗;天津民间各路花会特别是“皇会”沿街表演;迎亲嫁娶、夫妻拜堂、洞房花烛和津门独有的“拴娃娃”习俗;天津店铺悬挂于门前的各式招幌;民间生活用品、乡土风情;衣食住行民俗;杨柳青年画、风筝、砖刻、泥塑、绒花、剪纸、编织等民间手工艺品和民间戏曲艺术。
这里的主要收获是明白了“天津卫”这一说法的意思。天津卫其实是天津古时候的叫法。天津作为军事重地,于永乐二年(1404年)正式设卫,翌年设天津左卫,转年又增设天津右卫。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卫合一,归并于天津卫。
到天津,如果不了解“天津三绝”,不品尝“天津三绝”,算是白来了。“天津三绝”又称“天津风味食品三绝”,是指“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这三种天津的传统美食。
三种食品都有关于它的来历的传说。
先说“狗不理包子”的来历。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同治年间,一个十四岁的叫高贵有的孩子,从武清县杨村老家来到天津,当了刘家蒸食铺的小伙计。这家铺子专卖什锦蒸食和肉包,主顾大都是往来运河码头的船工、纤夫、小商贩。高贵有在店里专管做包子,因为他幼年性格很强,父母给他起了个“狗不理”的小名。他人小心灵,做出来的包子好吃,卖得很快,受到人们的称赞。他十六七岁时,利用所积攒的钱,在附近开起了包子铺,人家喊惯了他的小名“狗不理”,久而久之,就把他经营的包子叫“狗不理”包子了。
高贵有一手做包子的好手艺。他是天津最早放骨头汤做馅,第一个用米发面做包子的,因此,大小整齐,色白面柔,咬开流油,肥而不腻,味道鲜美。当他二十多岁时,因羞于再用小名做铺名,曾改为“德聚号”。可是人们仍然喜欢叫他“狗不理”。当时,慈禧太后吃了袁世凯送的“狗不理”包子,也派专人到天津去买。从此“狗不理”包子的名声就更大了。
再说“十八街麻花”的来历。1927年,天津卫海河畔十八街上新开张一间麻花铺,掌柜只知其姓不知其名,人称刘老八,其所售麻花,外形精致、色泽均匀,口感香脆,故深受百姓喜爱。因其地处十八街,百姓们称之为“十八街麻花”。
当时的天津城内已有九国租界,洋人们陆续带来了各种东洋、西洋糕点,加之天津本就是九方杂居之所,南北美食也越来越多地涌入天津,天津市面上能叫得出名的糕点小吃,就有四百多种。“麻花还能做得更好吃吗?能在众多的糕点小吃中脱颖而出吗?能做出一种融合众家之长的麻花吗?”这让刘老八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为此,刘老八暗下决心,要做出一种可以融合百香的麻花!
随后,刘老八南下江南,在西湖边找到最清香的余杭天落桂花;北上吉林,在白雪皑皑中找到金果花生;三登燕山,在反复比较后选择了狮头核桃……历时三载,精心挑选了数十种原料调制成功了百香馅料!
可麻花不同于包子、饺子,无法将馅料包裹起来,要将这百香馅料加入到麻花之中,同时又让麻花呈现完美的形态,真让刘老八犯了难。经过潜心研究,刘老八先是将馅料制成条状,便于与白、麻条相辅相成,随后又不断调整白条、麻条,馅条的粗细、长短及数量的比例搭配,更在搓制麻花的技巧、力道上不断摸索,终于形成十八街麻花独特的搓制技法。待炸制后,十八街麻花终于呈现条松而不懈、馅溢而不散、均匀饱满、紧致有序、造型周正,金黄通透的完美形态。
加入馅料的“十八街什锦夹馅大麻花”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轰动,人们惊奇于这种加馅麻花绝妙的婀娜之形,更惊奇于这种加馅麻花的绝妙之香!于是十八街麻花铺的生意更火了!
随后刘掌柜并不满足,他又不断改进工艺,不仅使十八街麻花在色香味形以及品质上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更使其具有了久放不绵的特点!一时间,十八街麻花受到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布衣百姓的推崇,甚至被洋人带到了国外。
自此,十八街的什锦夹馅麻花自成风格,被誉为“津门首绝”!
1956年,十八街麻花店进行了公私合营,改字号为“桂发祥”,取“桂子飘香、发愤图强、吉祥如意”之意。
最后说说“耳朵眼炸糕”的来历。耳朵眼炸糕生产有百余年历史,创始人“炸糕刘”刘万春以卖炸糕谋生,由于精工细做,并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加之该店铺选址北门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出口处,被众食客戏称为耳朵眼炸糕,旺销不衰。由于刘万春做的炸糕选料精、作工细、味道好、口感妙,物美价廉。在众多的炸糕中出类拔萃,独树一帜,买卖日见兴隆,赢得了“炸糕刘”的美称,又因为炸糕店靠近估衣街和针市街上的染料庄、当铺、银号、布铺、鞋帽店,富户、百姓人家过生日、办喜寿事,借“糕”字谐音“高”字,取步步高发财之吉利,提前预约购买炸糕,使得生意蒸蒸日上,刘记炸糕店显露了名声。因炸糕店紧靠着一条只有1米多宽的狭长胡同——耳朵眼胡同,人们便风趣地以耳朵眼来称呼刘记炸糕铺。虽日伪时期曾改名为“增盛成”,但耳朵眼炸糕铺则越叫越响。炸糕也被称为“耳朵眼炸糕”了。
天津,一个古老而现代的城市,一个津味十足、魅力无限、活力四射的城市。天津,为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