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走在夜晚路灯下的校道,看着人来人往,而自己如同灵魂在人间飘荡。
即便是被别人指指点点,我还是读到了高中。
我生于一个不富有的家庭,我的父母有着中国所有传统家长有的思想“望子成龙”以及“知识改变命运”。在我还读一年级的时候,我最先背的诗句不是“床前明月光”,而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像所有家长期盼的小孩那样,好好读书。但是我从没上过任何辅导班,因为条件不允许,但是我爸妈所给予我的读书环境,是我那个小村庄里,同等家庭里最好的。
你不会想象到那是一个怎样的环境,我们村里的女孩,一般小学毕业就要去打工,无论是家里能不能支持他们读书,而我却因为爸爸妈妈的坚持,一路顺利读上去,直到参加高考,第一年上了三本线,三本线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是一年两万多块钱学费且不包括伙食费。而我的家庭根本负担不起。我的姐姐叫我不要读了,去打工。我妈妈告诉我 ,我的爸爸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十分自责,白天还表现得很正常。却在夜里叹息,因为我一直是他最骄傲的女儿,他想让我读书,他觉得对不起我。
我以为,只要我努力,未来还是会有无限可能
我咬咬牙,复读了,同时跟我的男朋友分手。一边是无望的爱情和友情,一边是遥不可及的未来。在复读的日子里,我更不正常。我从小到大的老师怎么评价我的呢,“非考试型选手”,这种情况表现在面对大型的考试六神无主,患得患失,不容易发挥自己的水平。但是没办法,我的心里状态就是那么差,一点考试运都没有。
在复读的日子里我曾经无数次想过跳楼,在临近考试的六月份,我的厌学情绪以及心理状态似乎达到临界点。我终于忍不住了,我问我妈:“要是我这次又考差了,别人笑话我,复读还考成这样怎么办?”我一直记得我妈妈的回答,她说:“谁敢说你,我看谁敢说你,你是我的女儿,我养大的,他们给过你一口饭吃吗就敢笑话你,有人这样我第一个不答应。”我听了之后像是吃了一颗定心剂。
在放榜那天,我完全不敢查成绩,知道我的好友发来消息,“你过了一本线”,我就这样看着这条消息,等我反应过来,我已经泪流满面了。我似乎终于可以给我的家人,给我暗无天日的复读时光,画上一个句号。
外面的世界好像也不是很美好啊
我成了村子里第一个考上一本的女孩,我看着村口拉起“祝贺我村xxx考过一本分数线”,接过村委会给我发的一千块钱奖学金,听着我妈描述的“你爸逢人就说你的成绩”。成绩出来就是报考,我的爸爸妈妈似乎给不了我太大的帮助,他们看着我一步步走向未知的世界,欣喜,而又只能喟叹。而那时的我,还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我跟风报了省里一所财经类大学,报了最热门的专业。
可能是一直得不到上天的眷顾吧,那一年,我的分数可以上这所学校的任何一个专业,除了我报的那个第一志愿。于是我被调剂到了一个文学类专业。在一个财经类学校读文学类专业,我的亲戚朋友们听了我的学校后,第一反应是“啊学财经的啊,以后肯定很赚钱”,但听了我的专业之后都是说“财经大学还有这种专业?”同样,在学校里。我所在的院系不被重视,而那些读的热门财经类专业的同学,似乎也对我们是鄙视的态度,他们享受的是这个学校最好的资源。而我们,似乎是异类。
在第一学年里,我的焦虑和不安似乎放到了最大,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自己的未来。逃课,玩游戏,死宅,不加入社团,不想接触任何人。我常常在想,我的未来要怎么办,我的父母对我的期待又怎么办。我每天醒来,面对的都是自己的不安,我在夜里出门,感觉自己是游荡在校道上的幽灵。
事实上,我做不到任何我想做的事
我看着广州永远不会灭的灯光,这座城市热闹又忙碌,学校里的学生似乎永远充满欢笑与朝气,我站在广州塔绚烂的灯光下,灯光似乎很刺眼,而我,看不到自己的未来。
后来我不再在晚上出门,我不是怕黑,我是怕自己会哭。如果可以,我也想体验一把跟我身边同学一样精致的生活,每天画着精致的妆,考虑的是假期去哪个国家玩,而不是跟我一样,奔走于各种兼职,想着如何给家里减轻负担。我只能小心翼翼地守着自己的自卑和不安,每天把对这个世界的恐惧压下去。
我讨厌鸡汤文,鸡汤文多励志啊,可是你不是作者,那是别人的人生啊。我能做的是什么呢,只能安分守己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在别人各种讨论旅游买包包买口红的时候羞赧地笑笑。在别人各种约饭局约聚会的时候推辞“我不是很想去。”
有很多人,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是很艰难的。嗯,每个人都适合活着,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个社会。那个从山村里考上外面大学的女孩,还没改变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