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改革的资源投放
——小城散漫表达系列之“投放”
火山
改革进入深入领域,其中最多牵涉的是需求的深入,及一些配套的资源投放不对等之矛盾。不过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我们人对资源投放的方式和选择有了更多的选择项。
第一,新技术对信息的传播广度更快捷和实时;第二,新技术会刺激人对新领域的发掘和提升人的综合判断角度及能力;第三,新技术联系的群体会形成圈子形式,并且随时可以允许人员流动。除了核心技术的相对固定之外,还要有自己更新的体系,一旦被新体系超越,那么旧体系的覆灭就等着时间渗透。
由于有感情维系和时间耐性的间距,教育暂时成为一个委托于公共系统成长的联系墙。至于一些流行的外围职业教育及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训练,倒是有最为实在的培训方式。经历时间的考验,我们依然发现基础教育的相对孕育之重要性;基础教育不太适宜使用大强度的功利训练和指引,如果有这样的渗透,那么学科的沉淀和交融就失去了关键的阶段和想象。
为什么我会这么认为呢?我觉得人成长的节奏是可以自己掌握的,人对周围信息应该有他自己的敏感度和灵活度,只是我们一直不太相信未成年人的选择而已。实际上,父亲和母亲对我的影响有吗?我承认是有的,但是占据重要的位置吗?我也承认是的,但是是核心的位置吗?我这回否认,不是。为何这么认为呢?求学期间遇到一些超级老师,他们的见解和洞察,虽然当时会引起我们曾经的笑话,但是经年下来之后,很多预见都一一兑现。
我也不得不回顾和综合地整理自己,因为我也不想就这么浅见地随波逐流。当然,我是可以放弃清醒的,可是现实形势逼人,况且我的理念一时展开也不会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我相信这样会让学生会有更大的收获;至少不会象我那样,升高到某个阶段,又跌回来,导致实在地为了维护位置而看起来不得不呆在保守的位置上。
我们一直有不太珍惜人才的传统,过于实在的看法,往往就是短见。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习惯,所以粗鄙和粗暴以及简单下结论有它的潜在市场,甚至是默认的市场。如果思维训练和技术训练是如此的风险之大,为什么当初这样培训我们,而且由于配套不太到位,而忘记指引我们当初这样纯粹培训的隐形危害会在哪里?
那些正面教育似乎很有市场,而事实的教训总比教育来得真切和有力呢。信息的托和保障的托,或者这是民生的重点投放方向。
毕竟人只是一个信息载体而已,能够懂运用信息的人已经超越了一般人的视界和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