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英国英国精神分析大师比昂的理论,最好的活法,就是去爱、去恨、乃至快意恩仇。如果爱也迟疑,恨也迟疑,总是在纠结中,一个人就会活得非常憋屈难受。
所以,他特别强调“真实的活着”,而不是其对立面“抽象的活着”。他还强调每个人“用自己的心和灵魂思考并行动”。
什么是“真实地活着”?
真实地活着,是拿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其他真实的存在,特别是人,去碰撞,去接触,去感知,去爱恨,并在这过程中去碰触真实而完整的你。
抽象地活着,是躲开了肉身,为了防止产生真实的的疼痛,让自己躲在头脑的世界里。是不去爱,不去恨,不去了解具有丰富细腻真情实感的你。
当一个人控制自己不去爱,不去恨,不和外面的世界产生链接,而用他自己的“负知识”武装自己,给自己穿上一件防护衣,避免受到伤害,或者避免失败后产生的致命羞耻感,日积月累,真身在厚厚的外壳里,感觉不到爱恨情仇,逐渐变得麻木,最后彻底活在了他一个人的一元世界里。
这种控制自己不去爱,叫做负爱,例如暗恋,就是经典的负爱。可我软弱,可我惧怕,甚至对恨都没有觉知,因此没在关系中表达恨,但恨实际上是强烈存在着,它只是被憋住了。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民间流传的一句古话,“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这里,我的理解是,一个人一旦对遭遇过的痛苦,就易在心理上产生持久的害怕,恐惧,自然也会想方设法逃避面对类似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某件事、某个人让你心灵受到伤害,或者伤害了你的自恋,你的防御系统自动产生和自动工作。
如何才能“真实地活着”?
敢爱、敢恨,敢于伸展自己,敢于去链接,去建立依恋的关系,接纳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接受正确的失败。
不要用“负知识”武装自己。
如果知识在关系中是为了证明自己很厉害,那是为了凸显自恋,而妨碍破坏了依恋,那么这时的知识就叫做负知识。
负爱、负恨、负知识,都是建立在自恋的基础上,强烈的羞耻感导致你不敢伸展自己。
反观自己,突然想起孩子对我的评价,“一个喜欢讲道理的妈妈”。道理来源于我所学的知识,而且我特别喜欢运用最近所学的知识去讨论问题,表面上看,我是想学以致用,实际上,我是在炫耀自己的博学和上进,这样可以充分满足我的自恋。而事实上,并没有产生期待的深度链接的效果,又怎么能产生与之相对应的依恋关系呢?我这类型的知识实际上就是“负知识”。我活在头脑的世界里,如果用真实的心和灵魂,大胆去和外部世界链接,才有可能出现期待的关系。
比昂认为知识都是从经验而来,强调每个人“用自己的心和灵魂思考并行动”。
最好的活法,就是去爱去恨,乃至快意恩仇。再也不要“爱你在心口难开”,也不要“恨你恨到骨子里”,更不要“夸夸其谈”的口是心非,“身心合一”,“知行合一”是我们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