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嬗递。记忆越积越厚,凌乱、繁杂。已为人夫、人父的我,记忆中那满地金黄的麦穗,时刻引燃对生活的激情 。
小时候,麦季很长,从割麦到麦子入仓可能需要20多天的时间,如果再逢上下雨天,一个月也是有的 。
“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到了麦季,八九岁的我,既不会做饭,又不能帮父母干其他活,跟着村里的几个奶奶到地里拾麦穗成了我的“职责”。
麦收时节,清早早起,提着荆条编织的篮子,早早的在邻家奶奶门口等候着她们,从门缝里看着她们扭动着小脚急匆匆地开门。早晨5点多去,8点多回来,把没有秸秆的麦穗放在篮子里,带秸秆的放在一起,扎成小把儿。奶奶们从不和我们争抢,总是安排我们小心,别被麦茬刺着脚踝了。捡拾没秸秆的麦头没有技术含量,只要像小鸡啄米一样不停地捡就行,很快就能是满篮子;捡拾带秸秆的麦穗就需要技术了,也更需要力量了。大人们的手掌大,她们可以握住好多带秸秆的麦穗,我们小孩子总是捡几穗就握不住了,再加上不会扎成把儿,急忙央求让奶奶们帮忙。
最快乐的莫过于看到远处躺在麦垄里的麦穗了,小孩子跑得快,眼睛好使,拾起来麦穗很快,奶奶们眼神不好使了,腿脚不麻利了,她们看到麦穗时,顺着麦垄,扭动着小脚,像是在跳舞,再加上频繁的弯腰捡拾麦穗,就像“俏夕阳”舞蹈。就这样一小把儿一小把儿的扎好,再塞进篮子里,满满的。我们这些“小蚂蚁”,拽着篮脖子,往家的方向拽,一点一点的挪动,有时,家长们去接我们,看到满篮子的麦穗,家长们会夸我们一番,跟在家长后面蹦跳着,欢呼着,好像打了胜仗似的 。
吃过早饭,基本就十点左右了,天气越来越热,我和奶奶们不再提篮子去了,而改成袋子了,出发时每人拿根黄瓜,热的时候解渴,很快,黄瓜吃完了,渴得要命,怎么办?到池塘喝水去,奶奶们示范着,说水清着呢,可以喝,没事儿,她们从不让我们自己到水边饮水(因为怕我们掉进河里),他们用手捧着让我们喝,用树叶兜着让我们喝,扯着我们的衣服让我们自己用手捧着喝。上午拾穗,基本不捡带秸秆的,因为跑得远,不好拿,只是拾麦穗 。
每每回想起童年的拾穗情景,总是那么清晰,虽然拾穗不能让我们立即脱离贫穷,但是拾穗教会了我善良待人,勤劳细心。
麦穗养育了我,童年生活让我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