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以来,“我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的答案由最初的“成绩好”几经变化,到后来的“培养拥有幸福能力的人”,这个过程中有过观察、思考、回望,有过后悔、欣慰、疑惑。感谢泡小这片土壤,促使我真正去读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惭愧自己主动学习不足之余,更惊喜它替我指明了方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人文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六大素养下细分为十八个要点,人文底蕴下的“人文情怀”是这样解说的:“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在之前的工作中,我也觉得“做人”高于“做题”,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生活,当看到这段话时,我发现它清晰地点明了原则——“以人为本”。怎么做?让学生知道要“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并落实到行动上;通过长期的教育,让学生“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联系上学期的工作,想起这群颇有特点的娃,我眼前很快浮现出了这几件小事——
“没关系,我们先看看他们会怎么处理吧!”
(特点一:“战斗”不止)
午餐后,我正在讲台上总结上午孩子们的表现,这时教室里发生了状况:小翟、小朱突然离开座位追打起来,两个孩子面红耳赤,一场“打斗”看上去不可避免。其余孩子一下也兴奋了,有告状的,有惊呼的,有等着看好戏的。这种情况,从我本学期接手这个班来,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时候都要老师冲过去强行拉开才能遏制住事情的恶化,过后了解却多是芝麻大的小事或误会。针对这种情况,我带着大家找原因、找解决方法,而本册语文教材中有一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注意说话的语气”就是解决纠纷的一个重要途径,前几天刚学习了这个内容,孩子们也印章深刻。此刻,不就是一个学以致用的契机吗?
容不得我多想,我赶紧大声说:“没关系,我们先看看他们会怎么处理吧!”刚才还喧闹的孩子们突然安静了,刷地一下都看向了他们,两个孩子被这意外的环境所影响,一下愣在了原地。也就是两三秒的时间,小翟先做了决定,他转身气呼呼地回到了座位,而逃到讲台上的小朱也意识到同学们的视线都到了自己身上,他稍一迟疑,便大方地走到翟座位旁边,然后重重地咽了口唾沫,感觉是要把怒火强咽回去(旁观的我忍不住想笑)。小朱看着小翟的眼睛,用非常平和地语气说:“翟x,其实那块橡皮真是我的,妈妈昨天给我买的就是这样的。”
“那怎么能说这就是你的?”小翟歪着头斜着眼,语气里还残存着一股火药味。
“我不会骗你的,我的橡皮弄丢了,恰好你捡到的和我那块一模一样。”
“你觉得是你的就自己到讲台去拿呗!”小翟显然也退步了。
小朱又走到讲台拿了橡皮,回到座位坐得端端正正。“戏”看完了,我问孩子们:“不错,你看他们完全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不过,你更欣赏谁一点?”
“朱xx!”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可以告诉我为什么吗?”
“朱xx说话的语气很平和,听起来就容易让人接受。”
“朱xx的样子看起来很真诚,他在用平和的语气解释。”
“翟x的样子有点不服气,语气还有点冲。”
为了不让小翟难堪,我也肯定了小翟的巨大进步,并表示相信他下一次会处理得更好。同时,也肯定了同学们对两个孩子的理解、帮助,告诉孩子们以后也要用恰当的沟通去解决问题。
作为班主任,当这件小事突发时,我只是出于本能地想要去帮助那两个孩子,想要通过这个契机去引导班级孩子。现在,我在想,也许这也算得上是人文情怀吧,让孩子自己试着去解决交往问题,让他们能逐渐适应集体、社会,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在大家的鼓励和肯定中维护自己的尊严。
“哈!哈!哈!”
(特点二:相互嘲笑 )
每天,我都看到多次看到这样奇怪的画面:一孩子冲某人伸直手臂,伸出手指,随着手臂有节奏的上下摆动,张得大大的嘴巴里不间断并同样有节奏的发出“哈!哈!哈!”的声音,像哈气,又像大笑。当我看到施事者挑衅的眼神,看到被指的孩子愤怒的模样时才知道,这是在嘲笑别人呢!这样特殊的方式在我班不仅出现的频率多,而且出现的范围也广,往往还会升级打起来。
语文课上,小刘正在回答问题,从他怯生生的样子,看出他有所顾虑。果然,刚说了两句话,就有孩子隔着几张桌子冲他伸出手指,向他发射来“哈!哈!哈!”的嘲笑声,估计觉得他的答案不够完美。这一动作立马带来更多孩子的响应,那孩子囧得缩起来。这样的氛围太不好了,我用严肃又奇怪的语气问大家:“你们没发现刚才的刘xx有多了不起吗?”他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就说明他刚才在认真倾听,说明他主动思考,而且他还愿意和我们分享他的想法,这个过程值得每一个孩子学习的。我一本正经的态度暂时缓解了小刘的局促不安,也让大多数孩子停止了嘲笑。
之后的课堂上,仍然有嘲笑的现象,而嘲笑者总能鸡蛋里挑骨头似的找到嘲笑点,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否定这种行为,同时真诚地引导大家去欣赏别人的闪光点——站得直,声音大,吐字清楚,有自己独到的了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这时,我才明白作为二年级的学生,为什么课堂上主动举手的孩子不够多,幸好,这一局面开始慢慢扭转,而且有几个从不发言的孩子也能偶尔举手了!这是班级舆论、班级氛围的引导,仔细想,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被尊重的感觉,感受到了自己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价值感他才愿意去做,这就是人文情怀带给彼此的力量!而作为倾听者的其他孩子,也要学着换位思考,尊重别人,这是生存、发展的需要。
“都怪你!”
(特点三:我不会有错!)
几乎每次了解学生之间的纠纷时,我发现孩子们都一副愤怒又委屈的样子。如果询问情况,他们会在描述对方错误时绘声绘色,还会加上一些形容词和感受以突出对方的过错,而会略过自己不当的言行,实在避不开的地方,也会通过找主观想法、外部因素等借口巧妙地降低自己的过错。如果单听其中一方的描述,都会觉得他是可怜的被伤害者!即使了解清了事情原委,他们也会避而不谈自己的过错,而嚷嚷着“都怪你!都是你的错!谁让你……”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合适的时候都会渗透给孩子们这样的观点:每个人都会犯错,犯错后并不就是坏孩子,但犯错后能正视错误会帮助我们进步,所以犯错是一件平常的事,但对待犯错的态度却非常要。
一天,小韩和小漆两又因为一点小事大打出手,了解清情况后,发现双方都不对,我试图和他们一起回顾这个过程,教他们学会处理这样的事。但两个孩子就自己的错误避而不谈,又开始大声指责对方的不是。我说:“周老师请你们过来并不是指责你们,而且想帮帮你们,怎样和同学相处得更愉快。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再指责对方没有意义,如果知道这个过程中自己某些地方有更好的方式,对我们以后来说就是好事呀!”说完后,我让他们试着说一说,小韩依然说都是小漆的错,而小漆沉默了一会儿后,挤出了一点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我连忙表扬小漆,夸他敢于正视错误,夸他愿意进步。一顿猛夸之后,小韩也开始说出自己的不对了,就这样两个孩子发现其实处事方式稍微变一下,这场矛盾完全就可以避免。
经过了几次这样引导后,孩子们终于有了一点变化,不再永远一口咬定怪别人了。有一天,小翟和小康闹着追到了办公室,两个孩子抢着告对方。我没说什么,让他们先深呼吸冷静一会儿,再让他们想想平时我们怎么解决的,问:“周老师觉得你们可以自己解决,先试试看行不行,好吗?”开始他们还是指出对方的错误,但语气不再针锋相对,而且小翟先承认了某个自己不对的行为,他们就开始了正常沟通、解释。事情搞清楚了,两个孩子还约定好以后你别怎么怎么,我要注意怎么怎么。最后,他们告诉我事情已经处理好了,有出办公室时,两个孩子有说有笑,俨然一对好朋友!
我想,孩子们今后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与人相处,会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的人,才会有发展,才能有幸福!
想到这里,我觉得当我们心中以孩子为本时,自然会主动发现并引导他们不当的言行,着手时如果不仅要看到孩子的当下,还要想到孩子的今后,自然就会有无数的办法,“人文情怀”其实与我们很近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