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记者的《看见》通过举出当年或历史上一些经典新闻实例,从而描述了她前半段记者成长经历,从当刚从事记者时的愤填膺到后来的沉着冷静,仔细分析。一段段采访经历,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这本书并没有完全摊开当年新闻,而是夹叙夹议,带出经历那件事时她的感受。重新走过那一条多年前的记者之路,我认为,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己思考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
是的,新闻本身的要求就是做到客观真实,但是如今个别新闻工作者别出心裁误导读者,制造虚假新闻,抑或是报道不属实的现象层出不穷。有一些事当时我通过电视、网络等方式对事件有个模糊的了解,更多的是跟随着当时主流媒体的看法。时隔多日后能再次看到事件的真相和始末,让我有了新的认知,修正了一些对当事人的偏见,对事件的本质也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看法。书中举出的是多年前的华南虎的案件:2007年10月12日,陕西林业厅公布猎人周正龙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摄的华南虎照片。随后,照片真实性受到来自部分网友、华南虎专家和中科院专家等方面质疑,并引发全国性关注的事件。从书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当时林业局调查员李骞,还是时任林业局局长覃局长,都没有实地测量过,哪怕最后拿脑袋当堵住的中科院院士,也并没有到实地勘察而口若悬河地宣讲。我认为这是缺乏科学精神的表现,老虎是真是假,只有实地考察才能揭开真相,纸上谈兵只会使事情更加扑朔迷离。华南虎照片的真假之争,不仅事关技术,更是对事件各方科学精神的检验,真相往往在于毫末之间。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加需要有自己思考的能力。本身华南虎事件中政府部门只发布一个结论而不发依据,这固然可疑。被问到为何不组织重新调查与鉴定,发言人却匪夷所思地回答“只有民间的质问,没有上级部门的疑问”。这就反映了事情的真相可能并不是如发言人所说,他公布的结论可能并不是真实的,因为这是缺乏科学检验的论断,我们应该予以辨别。 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对于类似华南虎事件的荒谬的,不正常的现象,我们应该反思,反思一些被视为常识确却经常被忽视的事件。就比如郝劲松先后七次提起具有公益性质的诉讼,其中三次针对铁路售货、用餐、退票费拒开发票,当时有些人评价他过于刁,过于抠门,是在炒作,为一些小事大动干戈没必要。但是于我看来,这是对自己权利,自己正当利益的捍卫,郝劲松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所谓权利,它的重要前提就在于时刻准备着主张权利,如果人人都不主张,权利只能停留在纸面上,今天你的权利受到损害,你不说话,明天你就会失去更多的权利。”索要5毛钱的发票,对一个人来说意义又能大到哪里去?通过行动,郝劲松向社会说明,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行为是可行的,也是应该的。所以对于一件新闻,可以放大到一个整体,再看它的可行性。
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看新闻最忌讳一知半解而口若悬河。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身独立性。
高一(7) 宋熙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