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个沉重的电影,背景即”当母亲老了“。
当养老摆在眼前,这部名为《喜丧》的国产电影,为我们呈现了形形色色的儿女状况。
影片的开场是一场葬礼,满头白发的老人,身着黑衫,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到台前落座,看台上敲锣打鼓。
接着我们随镜头更加接近老人的生活,磕拜菩萨,求保佑孩子,洗漱完后擦拭全家福镜框,老人对子女的重视被逐渐展现。
但是,我们总能看到,老人被隔离在全家福之外的镜头,她孤单落寞的背影总被镜子圈定。
相框里的是过去,是团团圆圆,镜框里的是现实,是踽踽独行。
镜花水月,美好只是老人的一厢情愿。
果不其然,未见其人、先露其声的儿子,出场即酝酿着送老人去养老院。
在一个进养老院意味着思想开明的地方。
儿女们有效地践行了“少花钱、少麻烦“的方针。
怕照顾,就丢养老院,怕花钱,就只能等这个养老院空位。
其实,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儿子给出一堆理由,所谓的怕老人一个人在家出事都没人发现,所谓的大家都忙,没空照顾老人。
然而,从头至尾,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儿子对老母亲有任何一丁点儿的照顾,他们就好像一个个甩手掌柜,把老母亲要么丢给妻子,要么丢给养老院。
在老人摔倒后、等养老院空床位期间,老人开始轮流住子女家。
老人的各子女情况也逐渐揭晓,老人一共六个孩子,四个儿子两个女儿。
大儿子大女儿在外,会寄钱回来。
聚在家中讨论老人养老事宜的是二儿子、三儿子和小女儿。
四儿子据说出去打工了,没有回来过,情况不明,四儿媳据说跑去了上海,他们留下了个儿子,叫小道。
老人首先住在了二儿子家,二儿子是村里的小学老师,二儿媳在小作坊工作,脾气泼辣。
老人刚刚踏入他们家,二儿媳就问老人索要老宅,想搬入老宅,给在外打工的儿子小三盖屋。
小三媳妇认为在家养猪喂鸡赚不了钱,也想出去,和婆母商量。
老人二儿媳一口回绝,认为自己已经够忙碌了,言下之意很明显,要照顾老人,没有精力带孩子。
这一切谈话,就发生在老人跟前。
最终老人决定去三儿子家,小三媳妇也如愿以偿出去打工了。临走前,老人把老屋的钥匙给了二儿媳。
三儿子家庭条件不错,有车,住在市里,有一个女儿,叫平平。
平平对父母让奶奶住养老院的决定非常不满,对父母不愿意她去大城市工作也不满,在饭桌上争锋相对。
三儿媳非常嫌弃老人,老人在沙发上坐的位置她要铺上毛巾,老人的铺盖卷她让丈夫丢进了储藏室。
自家人吃的碗筷,她搓洗多遍,盖上防尘布,老人的碗筷,她用水随便一刷。
老人拧干的毛巾,她用夹子夹走,满眼嫌弃。
最后老人离开时,她当面就把老人睡过的床单被罩放进了垃圾袋。
这样的母亲,这样的家庭氛围,只能让平平离开家的心愿更加强烈。
她给奶奶洗头的时候,询问父亲当初离家的事。然后,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
这个变故使得三儿媳对老人破口大骂,认为是老人唆使女儿离家,三儿子除了拉走媳妇外,没有和母亲有任何一句交流。
最终老人决定离开,去小女儿家。
小女儿是唯一一个提出过让二哥带着老母亲去医院看病的人;
是唯一一个带着母亲去就医的人,虽然不是去的大医院,只是去看了老中医;
是唯一一个向配偶表达出不愿送母亲去养老院的人;
也是唯一一个亲手照顾母亲,为小便失禁的母亲换洗衣裤的人。
小女儿每天在外面卖煎饼,丈夫为人畏缩,在家开小卖铺,儿子军团把房子卖了,在外开长途车,目前儿媳带着孙女在她家挤着。
但小女儿家状况接二连三,首先是丈夫自己没放好钱,钱掉进了缝隙,他却认为是老人偷拿,家庭信任问题就此埋下。
紧接着,老人病情加重,中风偏瘫,外加痴笑性癫痫。
小女儿在给小便失禁的老人换完裤子时,感叹老人得病,无儿孙来看,说话直接,血粼粼的事实,好似针尖,扎得人生疼。
小女儿晚上和丈夫在外面低声聊天,老人凑过去偷听,听到小女儿说等到自己老了不能动了,宁愿上吊喝药,也不去养老院,不给儿子添麻烦。
随着女儿的这段话,老人那偷听的脑袋,逐渐离开镜头,退入黑暗,也许心也退入了黑暗之中。
再接着,小女儿的丈夫,因为在路边捡包被人下套,被小流氓把身上的一千块钱都搜刮走了。老母亲的痴笑性癫痫也愈发严重,总在不合时宜的时候发出笑声。
小女儿家庭负担加重,去问二哥,是否可以托关系走后门,早日送母亲去养老院。于是这个家庭爆发了一次大争吵,人性的恶显露无疑。
二儿媳和三儿媳大肆宣扬:老人在谁家生病,谁去花钱给老人看,两个儿子保持沉默,好像这都不是他们的事。
小女儿转而对着二哥,希望他至少给点钱,却被二嫂直接否定;接着小女儿询问大哥大姐寄的钱的下落,二嫂坚持这钱都给老人看病了。
双方就此开始争论这笔钱的去处,争吵一发不可收拾。
二儿媳一边认为老人在谁家出事,谁出钱,好像把小女儿也看成家里的一份子,但谈到钱、谈到老宅房子时,一边又认为小女儿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没有资格过问。
三儿媳本想劝架,也被二儿媳拉下了水。
二儿媳大骂三儿媳是狐狸精,害人离婚,争执间,她被三儿子打了一巴掌,随后二儿子把所有人都赶出了门。
更为悲剧的是,不久,小女儿得到了一个噩耗,她的儿子军团,酒后驾车死亡,当全家沉浸在悲痛中时,老人的痴笑性癫痫再次发作。
哭声笑声交织,一切都变得很荒诞。
最终老人决定回二儿子那里,否决了女儿的挽留,她不愿给女儿添麻烦了,这也是老人最后一次自主决定自己的住处。
临行前,老人把手镯给了军团媳妇,并劝她再找一个人。
直到这时,通过老人和军团媳妇的对话,我们才知道,原来老人丈夫早逝,当时最大的孩子十三岁,最小的才九个月,是她一个人,辛辛苦苦把六个孩子拉扯长大。
我们无从想象,一个女人,带大六个孩子的艰辛,但是六个孩子,我们只见到了三个,其中那两个儿子,还基本靠老婆来推诿对老人的照顾。
现实就是如此心酸,回到二儿子处的老人,只得到二儿媳的冷淡和呵斥。
住的环境也越来越差,老宅已经被二儿子他们住下。
刚开始老人被安排在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似乎是柴房之类,没有门,只有门帘,但好歹还有门帘。
老人在这里第一次询问儿子,养老院有没有来信。
是有多失望,才让一个三番两次反对去养老院的老人,主动开口询问养老院是否有空位?
二儿媳嫌弃老人不分昼夜的癫笑,直吼她是不是拜菩萨中邪了。
二儿子在老婆的吵闹声中,去跟老人发脾气,摔了老人的菩萨。
最后,他们让老人住去了牛棚,牛棚没有门,铺床之处,吱嘎声乱响。老人用红布裹上破碎的菩萨像,放在了窗台上。
在这里,老人又一次询问养老院,又遭到了二儿媳的大嗓门轰炸,尖锐且不耐烦的音调将“来信不跟你说“这几个字重重地砸向老人、还有观众的耳膜。
这次,相信观众和我一样,急切地希望老人搬进养老院,至少养老院的床不会吱嘎响,养老院的房间有大窗户、有门。
老人第三次询问养老院的时候,是二儿子第一次去牛棚看望老人的时候。
伴随着第二次葬礼声响,二儿子告诉老人,二奶奶死了,还向老人询问自己儿时的样子。
老人说他满月时爱哭,闹得他整夜整夜睡不着觉。二儿子接着问“娘,你恨我不?
原以为是儿子良心发现,想起了母亲的养育之恩。但接着老人问养老院来信了没后,我们才知道,哦,原来是来信了,原来是明天要送母亲去养老院,今晚其实是来通知母亲的。
是因为母亲终于能离开了,终于要甩脱这个包袱了,所以如释重负地来看望母亲了?所以才有闲情问起自己小时候?所以那声“恨我“的问询,到底是发自内心的愧疚,还是希望母亲不要怪罪?
“娘,明天送你去敬老院。“是儿子今晚最后一句话,伴随着母亲压抑的癫笑声,听起来却和压抑的哭泣声无二。
作为观众,对老人能去敬老院而产生的那丝庆幸情感,马上就遭到了现实无情的放逐。
因为老人仍然不愿意去敬老院。
老人的每一次问询,是给自己做的死亡倒计时。
她给自己安排了一个干净利落的退场。
洗漱,梳头,照镜子,看剩下的一张全家福照片,最后一次向菩萨祈求孩子们平平安安,然后吞下了事先藏好的药。
老人全片的第一句话是“菩萨保佑孩子们都平平安安“,最后一句话依旧是“菩萨保佑孩子们都平平安安“。
心境却从天堂坠向了地狱。
原来老人不是失望,而是绝望,儿孙满堂却仍是孤单一人。
原来老人宁愿在家里住牛棚,也不愿去养老院住单间。
原来她不是不愿意生啊,她是不得不选择死啊。
直至葬礼,老人的大儿子大女儿都没有出现,只是又寄了钱。
儿子们的欲求太多,多到把心填得满满的,以致于留不出一丝丝空间,给老母亲。
不然作为村里小学老师的二儿子,到底如何日理万机,以致于没空照看老母亲?
穷不是原罪,可是穷到心里只剩下了钱,泯灭了亲情,那就是原罪。
不然二儿媳说自己度过没吃的没喝的没住的那种日子,怎么现在有吃有喝有房住,照顾老人就没钱了呢?
有那个心,就有千万种解决办法;没那个心,就有千万个难题困境。
愿这部电影让大家能够好好思考一下与父母的亲子关系,让大家了解一下人老得病后可能有的囧镜,愿这类悲剧不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