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威尔在1989年完成的《死亡诗社》将叙事时期置于20世纪50年代,讲述了一个在严格管理传统教学的名校预备高中里倡导个人独立发展的基廷老师与一群青春洋溢的学生们产生共鸣后,却因为现实原因而发生了悲剧事件的故事:上半段以喜剧化的形式结构为依托,充分体现基廷老师的个人主义思想、对年轻人的独立化发展的重视与教育的能动性教学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如沐春风,积极改变。其中出色的拍摄技巧在甚至细枝末节处点明主题,同时富于深刻内涵的台词发人深思。而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其产生了充分的戏剧张力,让受众潜意识地感受和投入,并产生对梦想、追求、教育制度等的探讨。
而在后半部分悲剧式的结局中,尼尔的自杀又给人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在此阶段导演梦魇般的拍摄手法(以对影子的正打镜头、空灵的音乐开始,我们看到尼尔开始了一场仪式。他上身赤裸、喃喃自语预示了悲剧的发生,而其中交叉其父亲睡梦中不安的剪辑又给了我们这仅是个噩梦的希望,尽管我们明白这个父亲不会有这么感性的梦)不断调动着观众的注意力,最终是一次彻底对观众心理承受力的考验。这一时长上与震撼力度上的博弈、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垒使得整部影片产生了一种惊人的平衡力。除却让我们去思考罪责在何、感慨传统应试教育现实存在的悲剧,它更是直观地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无力感。
一、追溯悲剧的根源
这部影片仍然保持了彼得·威尔自己电影的独特风格和美学理念,尽管当时的他进入好莱坞体系已近八年。他的电影没有很浓重的商业味,而是着力于诠释矛盾又深刻的人性、为影片赋予充分的戏剧张力及深邃的内涵。
来自于澳大利亚的他一直游离与美国文化之外,对美国文化甚至澳大利亚文化有着充分理性的看待和超脱的审视力。诚如他自己所说:“喜欢那种身为外国人的感觉。”他也才能这么以一个冷淡客观的视角处理美国的社会动荡、阶层固化和历史残留的镜像问题。故事发生在艾森豪威尔时期,再将其推前一代人,便不难理解尼尔那经历过美国经济大萧条后控制欲极强的父亲。一如杨德昌导演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所展现出的在白色恐怖的社会背景中,大人和小孩一样经历着社会动荡所呈现的苦痛和不安,曾失去过人生最好契机的美国父辈们也是将全部希冀寄托在了子女身上。而同样即使是在美国这样一个自诩自由的国度中,公立学校的升学率、应试教育仍是一个大问题。观之现在的中国,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悲哀呢?我想这便也是我求学多年不乏苦痛,对《死亡诗社》所采用的表达没有那么明显的“美国化不适”,且更容易产生思考和共鸣的原因之一吧。
二、青春是一整个儿探索的岁月
剧中多次提到悲剧,而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若尼尔不向自己开出那一枪,那么这就仅是一部对希望、梦想、个人化发展进行倡导和颂扬的影片,若是影片做得足够好现在的我可能同你大肆咀嚼的是“美国的个人主义”这一议题(这样的剧情发展必定失掉了这惊人的平衡力,基廷占着上风。谈论现实主义或教育问题无太大意义,不如跟着它走另辟蹊径),或许也能同近期上映的《寻梦环游记》般靠高超的商业化制作赚足观众的眼泪(《寻梦环游记》在商业制作上可称精良,但剧情仍有大量程式化的套路存在。虽则其振奋人心,但理据都是直观再现,这一场亲情与梦想的双收之旅让人无法反驳但其实又不值得过多留恋)。
而正是这被撕碎的价值,这不分伯仲的交战:
“让我看一颗因愚笨的梦想而想要挣脱束缚的心,我就能让你看见一个快乐的人。”
“但唯有在梦中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以前一直如此,将来依然不变。”
《死亡诗社》这行云流水般的畅快、这不需花哨的青春面对着它不得不面对的阻碍在无奈中对抗这现实的禁锢时,任何的疼痛都是最令人扼腕痛惜的,更不消说死亡。而对于这种探讨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个人的答案,在此我只想提及一点:尼尔的固执让他失去了生命,似乎是所谓的现实残酷战胜了浪漫主义。但他起码收获了临死前的无悔。但是反观之,那个强硬的父亲又赢得了什么呢?他只是赢得了一个不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在痛苦与自责中的麻痹而已。(于校长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言这无非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做出了他觉得正确的事情,而于基廷老师而言这也是开放式结局,无需赘言。)
我们不如多感受感受自己青春的稚嫩。影片中特别有趣的是出现了两次的成群飞鸽,在开学之际颇有点“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意味,让人抑郁不止。又后来在纳克斯骑着自行车欢快自由地叫喊时,鸽子向着四处飞散,可爱无比。我并不否认这或是只是导演以其表达象征的行径,但仔细触碰你的生活,这四周的景物状况随你心态而变也是日常。
也惊喜于纳克斯同自己心心念念的女孩通过电话后兴奋的向同伴宣告被邀请时遭到了现实的质疑后仍然有着欣喜的回答:
“她邀请我和她去参加晚会。”
“去却特丹伯利家里?你不会真得以为她是想要和你去吧?”
“当然不,查理,但那不是重点。”
“重点是什么?”
“重点是她想到我了。”
是的,现在的结果怎样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触碰到了欢喜,我们尝试向前,我们有韧性而又勇敢。谁知道牵着自己心爱之人的纳克斯有没有如愿以偿?
把握住你青春这一整个儿探索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