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是失败的真相。是我看完这套书的最大感受,从7月份看到8月份,时间跨度有点长,笔记就从看完前两部后的读书笔记继续写下去。
已经很少看长篇。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就想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因为觉得太多部,一直没有耐下性子去看。而且还有一个原因是受电视剧的影响,导致我一直对明朝“第一印象”不好,不喜的朝代,就不会想要去了解。好在当年明月写得活泼有趣,通俗易懂,轻易就让我这般俗人看懂,甚为欢喜。
前两部的主题是“打天下”。第一部,我们闪亮亮的“农奴翻身把歌唱”的楷模朱元璋登场,未来出场自带BGM的大boss彼时也只是一个家破人亡的穷和尚。而后以颇有被逼上梁山的方式开启了造反之路。初步就是投奔郭子兴的队伍中,一步一步展露头角,最后掌握自己的兵权,开始与陈友谅、张士诚这两个造反届的大哥开始争夺地盘。都是聪明人的他们,陈友谅败在失去人心,张士诚败在气量小与轻敌。愚蠢的朝廷初期还以为不称王的朱重八是个老实人,所以对他放任自流,还奢望用他来打压陈友谅和张士诚,没有想到最后把他们赶去吃风沙的人会是他。无论是面对渔夫陈友谅,还是地主张士诚,以及最让他恨得咬牙切齿的元朝朝廷,朱重八都充分的展示了他充分的才能,临危不乱,杀伐果断。就这样,朱重八从普通的和尚渐渐成为一代英雄朱元璋。可见,平凡人的不平凡都源于生活中不断的挑战,在不断的克服困难中变得更加冷静更加睿智。
朱元璋上台之后就展示了他的农民本质,整改土地政策,鼓励生产。同时,一个一穷二白的普通人忽然有了钱有了权有了地,总是特别渴望抓得更紧一点,我们的伟大英雄重八兄也一样。所以他做了他人生中最让后人诟病的事,杀掉了与他曾经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包括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等,只留下了发小汤和。完美的体现了他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行事风格。对他有威胁的人要么不杀,要么杀光。也许他有一定目的一天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更加稳固的把握大权,但在我看来主要还是疑心病太重惹的祸。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也让日后的电影电视剧提供了很多素材,励志楷模,滥杀无辜的暴君,洪武四大案……
劳模皇帝朱元璋在勤恳的工作去世,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最后他的孙子朱允炆继位,完全忽略了我们第二部的主角,朱棣同志。朱棣同志像极了他的老爹,本来还不敢造反,最后还是在建文帝的削藩王行动中带来的压力,以及另一个造反家道衍和尚的鼓舞,最后走上了造反之路。与他爹不同的是他造的是他侄子的反。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朱小四,其对战术的把握也是十分了得,不逊色于他爹。从小在礼仪道德,四书五经中成长起来的朱允炆,从很多方面都不如他的叔叔朱棣。最重要的就是他错误的识人用人,把大军交给了被养坏的富二代李景隆,在朱棣造反方面帮了大忙。
朱棣赢了,朱允炆不知所踪。历史就这样留了一个谜团在那。朱棣当上了皇帝还是个好皇帝,在很多方面做的比他爹还要好,包括给自己的继承人选择辅佐大臣也是眼光独到,选了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任命解缙编制了《永乐大典》他还迁都到了北京,应该是为了更好防备蒙古人。位子给了朱高炽,次子朱高煕也要造哥哥的反,不过以非常滑稽的方式失败了。由此可见,造反也不过三代啊!
后半部分主要是写“守天下”。这样奇特的时代诞生许多牛人,好人,坏人,猛人。一个玩弄权术的时代,参与者都是实力超群。特别一提的是,我的男神,张居正。之前看《万历十五年》就对他印象深刻,后面就去看了《张居正大传》,接着看这本书,每本书都会略微体现作者对张居正的看法。不同人的描绘也让我更加欣赏这位古人。他有才华长得帅也喜欢显摆,胆大睿智,忧国忧民,同时也贪污腐败(也许在那个年代也不算贪污,因为官场如此)。可以说,这位首辅以他的聪明才智、阴险狡诈(此处是褒义)、心系苍生的梦想让明朝多存活了一段时间。从严嵩到徐阶,徐阶到高拱,高拱到张居正,这些权臣不能简单定义他们的好坏,只能说他们都是实力派,实力是他们从权利宝座跌落的真相,没实力绝不可能站在权利制高点上指点江山。虽然后面出现了魏忠贤这个例外,他拥有过权利,但是他是在毁江山。最后明朝还是在起义军和努尔哈赤他们家的人给击破,气数已尽。
当年明月的文笔比较幽默,很接地气的介绍了那个时代的英雄,包括怕老婆的戚继光、一根筋的海瑞、考试失败后从医的李时珍、贪玩的徐霞客……都是活生生的,而不是历史上的神人,他们都是普通人,只是比普通人多了那么一点点东西。那点东西有很多说法,还是引用当年明月在书的末尾结束语来描述更为妥帖: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