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压力也随之增多,很多人一遇到点小波折,就觉得很烦躁;万一遇上大的困难,就简直像到了世界末日,惶惶不可终日。
说到这里,悦史君就感慨:压力再多,只要努力总会纾解;困难再大,竭尽全力当能度过。
相比我们现在的鸡零狗碎,古人面对恩威难测的皇帝,都能淡定自若,才是真正让人叹服的。
这其中,被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誉为“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的明代大儒黄道周,在明末因犯颜直谏,仕途五起五落,三次狂怼崇祯帝朱由检,人生经历堪称传奇中的战斗机!
出身破落世家
苦读孝悌远近闻名
明朝万历十三年(1585年)3月9日,黄道周出生于漳浦铜山(今福建东山县)一户官学世家。
不过,虽然黄家祖上出过多位高官,但到了黄道周这一辈,已经是家道中落,勉强维持生计了。
幸运的是,黄道周的父母非常重视儿子的教育。万历十七年(1589年),年仅5岁的黄道周,即被父母送入铜山崇文书院就读。
黄道周自幼聪颖好学,也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进步可谓神速。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11岁的黄道周已经下笔成章,写出的文章令人眼前一亮。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14岁的黄道周游学广东博罗,他的博闻强识让当地士子叹服,获誉“闽海才子”。
万历三十年(1602年),18岁的黄道周来到铜山海中塔屿,一边耕作,一边攻读《易》。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25岁的黄道周带着母亲迁居漳浦县城,三年后,他又搬到人少僻静的县城东郊的东皋,专心于读书著述。
与此同时,黄道周对父母非常孝顺,远近闻名。
一起:中进士入翰林
一落:魏忠贤掌权辞官返乡
天启二年(1622年),38岁的黄道周中进士,深得考官通政使司左通政署司事袁可立的赏识。
随后,黄道周进入翰林院,先后担任翰林编修、经筵展书官。
黄道周发现,很多在翰林院的官员生活闲散、养尊处优,他看不过眼,于是写了《矫轻警惰文》来劝诫他们,由此“同列皆钦重焉”。
当时,由于后金军队的侵扰和蚕食,辽东战事危急。时任都督佥事平辽总兵官的毛文龙经常拿镇江之捷自夸,把守山海关的将领也想借重毛文龙的力量收复觉华岛,逐步图谋恢复辽河以西土地。
边将们把这一奏议上呈于朝廷,认为应拨付百万饷银。很多官员都认为可行,只有黄道周不支持这个对策。后来,毛文龙等人也并没有取得胜利。
不久,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权倾朝野,黄道周不愿附和与他,选择辞官返乡。
二起:崇祯帝上台起复原职
二落:救钱龙锡一怼崇祯帝削籍为民
崇祯元年(1628年),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检翦除魏忠贤势力后,大力提拔之前被魏忠贤压制的官员,44岁的黄道周也被起复原职。
崇祯二年(1629年),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蓟辽督师袁崇焕,设计擅杀驻守军事重镇东江的左都督毛文龙,举朝皆惊。
黄道周虽然原本就认为毛文龙不足以倚重,但听到这个消息后,经常独自抚胸长叹,认为边防祸患将从此开始。
同年十一月,后金天聪汗爱新觉罗·皇太极举兵数十万,直逼京城,史称“己巳之变”。
虽然袁崇焕紧急率部入关守卫,最终解除京都之危,但明军死伤惨重,崇祯帝朱由检对此也非常不满。
后金退兵后,朝中大臣认为是袁崇焕放清兵入关,纷纷弹劾袁崇焕,崇祯帝一怒之下,将袁崇焕下狱。
袁崇焕被抓后,崇祯帝继续追究幕后主使者,结果审出了已经辞官归乡的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钱龙锡。
崇祯三年(1630年),袁案审结后,袁崇焕被凌迟处死,钱龙锡也因牵连被判处死罪。由于正值风口浪尖,满朝文武没人敢替他们说话。
黄道周听说这件事后,叹息道:“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于是“中夜草疏,排闼叩阍”,上疏救钱龙锡。疏中直指崇祯帝的过失:“今杀累辅,徒有损于国”。
黄道周的奏章递上去后,崇祯帝大怒,“以诋毁曲庇”,降旨切责黄道周。
黄道周没有被吓住,第二次上奏章辩解:“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
崇祯帝更加震怒,黄道周最终“几坐重典”,降三级调用。不过,钱龙锡也被减免死罪。
崇祯五年(1632年),48岁的黄道周因病请求回乡休养,崇祯帝恩准。
离京前,黄道周又上疏指出:“小人柄用,怀干命之心”,以致“士庶离心,寇攘四起,天下骚然,不复乐生”,建议崇祯帝“退小人,任贤士”,并举荐了马如蛟、毛羽健等人。
接到黄道周的奏章后,崇祯帝很不高兴,认为他“滥举逞臆”,把他削籍为民。
黄道周于是返乡南归,途经浙江时,应浙中诸生的请求,在余杭大涤山建书院授业。
后来,黄道周又回到家乡,在漳州紫阳书院聚徒讲学。
三起:崇祯帝召复原职
三落:反对杨嗣昌二怼崇祯帝连贬六级
崇祯九年(1636年),52岁的黄道周再次被崇祯帝召复原职,升为右中允。
当时,内阁首辅温体仁很受崇祯帝的宠信,他认为天下的灾害和战争,都是各郡县治理无序导致的,因此多次兴大狱,借机排除异己。
黄道周上疏道:“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直指温体仁难堪大任,温体仁由此怀恨黄道周。
不久,黄道周改任左谕德,擢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读学士,充经筵日讲官。
崇祯十一年(1638年),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杨嗣昌上疏力主对清妥协,集中全力平息“中原群盗”,黄道周对此坚决反对。
于是,崇祯帝在中极殿召集众臣商议,黄道周“与嗣昌争辩上前,犯颜谏争,不少退,观者莫不战栗”。
崇祯帝很赏识杨嗣昌,斥责黄道周道:“尔一生学问,止成佞耳!”要求黄道周退下。
黄道周向崇祯帝叩首,起来接着争辩:“臣敢将忠佞二字剖析言之。夫人在君父前,独立敢言为佞,岂在君父前谗谄面谀为忠耶?忠佞不别,邪正淆矣,何以致治?”
崇祯帝答道:“固也,非朕漫加尔以佞。但所问在此,所答在彼,非佞而何?”再次要求黄道周退下。
之后,黄道周被连贬六级,调任江西按察司照磨。
四起:江西巡抚解学龙举荐
四落:大学士反感崇祯帝令永远充军
崇祯十三年(1640年),江西巡抚解学龙以“忠孝”为由,向朝廷举荐56岁的黄道周:“我明道学宗主,可任辅导(相)。”
时任太子少傅、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的魏照乘,特别反感黄道周,拟旨指责解学龙滥荐。
崇祯帝听说后大怒,下令逮捕解学龙和黄道周入狱,以“伪学欺世”之罪要求重治。
在多位大臣的力谏下,黄道周最终被处以廷杖八十,永远充军广西。
此后,黄道周的声名更加显赫,“天下称直谏者,必曰黄石斋(石斋为黄道周的号)。”
五起:崇祯帝念旧官复原职
五落:回天无力主动告病回乡
崇祯十四年(1641年),54岁的杨嗣昌受困于民乱四起,暴病而亡。崇祯帝亲撰祭文,追赠太子太傅,并哀叹:“自杨嗣昌殁,无复有能督师平贼者。”
崇祯十五年(1642年),崇祯帝念及黄道周“事亲亦极孝”,“学无不通,且极清苦”,下旨将黄道周官复原职,入京觐见。
黄道周回京见到崇祯帝后,声泪俱下:“臣不自意今复得见陛下,臣故有犬马之疾。”
此时,关外松山、锦州失守,太子太保、蓟辽总督洪承畴降清;关内闯王李自成攻占河南,形势危急。
黄道周见朝廷昏庸无道,国运已尽,自感回天无力,遂告病辞官,回到老家福建漳浦,结庐先人墓侧,专心著述。
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已是大顺皇帝的李自成,率部攻入京师,崇祯帝煤山殉国,黄道周也没有出山。
悦史君点评:黄道周先后五次或主动或被动的隐退,加上两次狂怼崇祯帝,还能被五次起复回朝,凭的就是他的道学深厚。清朝三等勤宜伯爵、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张廷玉等人编修《明史》时赞道:“学贯古今,所至学者云集”。
而黄道周更为时人称道的,则是他敢于犯颜进谏,不惧个人得失。清朝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纪昀等在《四库全书·黄道周儒行集传》中也写道:“以直节清德,见重一时”。怎么说,还是有过硬的本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