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二、於學處等(分二科) 天一、徵【云何隨念學處清淨、尸羅清淨,令心欣樂?】 怎麼叫做「隨念學處」的「清淨尸羅」?這「學處」不是無學,是學處。他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向,都是學處,這些聖人,他們有清淨的尸羅,「學處清淨」還有「尸羅清淨」,「令心欣樂」,使令心裡面歡喜這個戒律。這是「徵」,「云何隨念學處清淨、尸羅清淨,令心欣樂?」下面第二科是解「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顯隨念」。分三科,第一科是解「釋」。天二、釋(分二科) 地一、顯隨念(分三科) 玄一、釋【謂作是念: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謂於如來應正等覺大師,善說法毘奈耶,善修正行聲聞眾中,我得與彼同梵行者,同戒、同學、同修慈仁身語意業,同其所見,同其受用。】 「我今善得如是大利」,這底下就是解「釋」,說我現在能得到,能成就這樣的大利益,什麼利益呢?「謂於如來應正等覺大師,善說法毘奈耶,善修正行聲聞眾中,我得與彼同梵行者,同戒、同學」,就是「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謂於如來應正等覺大師,善說法毘奈耶,善修正行」,我在這樣的清淨的大環境裡面,能修行八正道,「善修正行」。「聲聞眾中」,聲聞眾中都是修八正道的。「我得與彼同梵行者」,我和這些聲聞人,是同修梵行的人。「同戒」,戒和同修,都是一樣的戒。「同戒、同學、同修慈仁身語意業」,還能夠共同的學習「慈仁」的,慈悲仁愛的身語意,身也是慈悲、語也是慈悲、意也是慈悲,這三業都是這樣子的。 「同其所見,同其受用」,我和這些聖人,同是一個見地,他們也是觀法無我,我也觀法無我,但是他們是成功的人。「同所受用」,共同地受用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是六和敬。前面「同戒」,就是戒和同修,「同修慈仁」的「身」業,慈仁的「語」業,慈仁的「意」業,這是身語意業都是和的。「同其所見」,這是見和同解,就是共同的有無我論的思想。「同所受用」,就是財,利和同均。加起來就是六和敬。玄二、結【如是名為:隨念學處清淨、尸羅清淨,令心欣樂。】 這是第二科,結束這一段文。前面這段文所說的話,也就是「隨念學處清淨、尸羅清淨」,你能這樣子憶念:我受戒的時候清淨,受戒以後我又能持戒清淨。「令心欣樂」,心裡面發歡喜心。地二、釋欣樂【謂無悔為先,發生歡喜。】 第二科「釋欣樂」。「無悔為先」,因為你持戒,持戒就沒有悔的意思。如果你犯戒,你就會後悔,那就有憂惱了;現在因為「無悔」,持戒清淨「為先」,開始的時候我原先就是持戒清淨。「發生歡喜」,我沒有犯戒的過失,心裡歡喜。《披尋記》一三七頁:《我得與彼同梵行者同戒同學等者:此說六種可愛樂法應知。謂同修慈仁身語意業,及與同戒同見同所受用。》 這是六和敬。亥三、於證差別(分二科) 天一、徵【云何於自所證差別深生信解,心無怯弱處,令心欣樂?】 這是第三科「於證差別」。分二科,第一科是「徵」。 「云何於自所證差別」,用自己現在的智慧,能知道自己在佛法僧裡面,所成就的各式各樣的功德。「深生信解,心無怯弱」,我深生的聖道,有了信心,我也可以得聖道,所以「深生信解,心無怯弱」。「處」,欣樂之處,令心欣樂,你能在這個地方,使令心生歡喜心。天二、釋(分二科) 地一、信有堪能(分三科) 玄一、釋【謂作是念:我今有力、有所堪能尸羅清淨,堪為法器。得與如是同梵行者,同清淨戒;得與有智正至善士,同其所見。我有堪能精勤修習如是正行,於現法中,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由是令心生大歡喜!】 這第二科,前面是「徵」,這第二科是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信有堪能」。分二科,第一「釋」。 「謂作是念」,這個修行人,他心裡面這樣憶念:「我今有力」有能,「有所堪能」。他因為持戒清淨,所以他心裡有這個想法:我今有力量,什麼力量呢?有所堪能。什麼呢?「尸羅清淨」,我決定能持戒清淨。「堪為法器」,我這個清淨的身語意業,可以做為載道的器具,堪為法器。 「得與如是同梵行者,同清淨戒」,我能夠和這些同梵行的人,共同的持清淨戒。「得與有智正至善士,同其所見」,我又能夠與有智慧的,「得與有智正至」,這個「正至」就是「至正」。這個「正」就是法性,「至」就是達到法性這裡,就是與法性相應的聖人,那就是阿羅漢,從初果到四果都是這樣子。有智至正正至的善士「同其所見」,我的所見與他是相同的。 「我有堪能精勤修習如是正行」,「我有堪能」,我持戒清淨,所以有這個能力能精進地修學,「如是正行」,就是四念處。「於現法中,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說是有堪能性,有什麼堪能呢?就是「於現法中」,就是現在,不是將來,「能得未得」的聖道,「能觸未觸」的聖道,「能證未證」的聖道,就是能得四果了。「由是令心生大歡喜」,還沒得四果,但是自己思惟自己持戒清淨,將來能得四果,這樣思惟的時候,心裡生大歡喜。玄二、結【如是名為:於自所證差別深生信解,心無怯弱處,令心欣樂。】 這是結束這一段文。「於自所證」的「差別」,我將來能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深生信解」,深深的相信,我有這種堪能性。「心無怯弱」,不會說我不能,我不能得聖道了,不會有這個想法,「心無怯弱」。「令心欣樂」,雖然沒得聖道,認為自己能得聖道,心裡就生歡喜了。地二、信後所證【又由前後勇猛精進,已得安住所證差別;由隨念此,復於後時所證差別,深生信解,令心欣樂,是名異門。】 這是第二科「信後所證」,前面是前,得聖道之前,現在是「信後所證」。 「又由前後勇猛精進」,由於初發心的時候,也勇猛精進的學習佛法;那麼以後又相信自己能得聖道,都會勇猛精進地。「已得安住所證差別」,說這個人,能夠安住在這樣清淨信心的境界裡邊,還有種種不同的功能。 「由隨念此,復於後時所證差別,深生信解」,由於他這位修行人,在奢摩他裡面這樣子憶念,「復於後時所證差別,深生信解」,我在佛法裡面,能得到信進念定慧的善根,所證的差別,「深生信解,令心欣樂」,心裡面也歡喜。「是名異門」,那就是對於三寶,是三個門。由於念,持戒清淨這裡面有六和敬;又由於前後勇猛所證的差別,這些事情就叫做「異門」,有這麼多的門,可以悟入聖道。(20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