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东野圭吾的小说后,对于推理小说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无助感,不知道该看谁的小说,毕竟好看的作者比较多。最后抓阄一般选择了岛田庄司的作品,一来大叔的魅力短时间内让我依然想看日本风味的推理小说,二来直觉让我对作家名字产生莫名的好感,于是当时天意选择,打开此书。
老实说,我有失望情绪,毕竟我本来期待一个完整精巧的推理故事,结果三个彼此关联性不大的小故事组成,而且彼此互相不联系,更大的感觉像是一套书中间穿插的番外一般,为了让整个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丰满而书。
首先是里美上京,交代的内容其实就是背景,推理小说家偶然再次遇到曾经事件的当事人,激起小说家内心的涟漪和情感冲动。稍微提及了岛田庄司的明星侦探御手洗,可惜真的是影子侦探,基本就没有出场,在这个故事中完全是作为背景板出现。活泼漂亮的女大学生里美和内向木讷的小说家,能触碰出火花,很大程度上是女生主动。俗话说女追男隔层纱,小说家自然陷入爱河,于是故事就发展为两个人在东京的游览,当然,是加上了男女追求与被追求的首都游览,不一定说没有看头,但爱情毕竟不是推理小说,因而最初我当这个小结为一个引子。
随后的大根奇闻,果然和里美有关,因为带出这个故事的人是里美的大学教授,一个喜欢研究地方历史典故的法律教授。教授对于大根(其实就是萝卜)的历史记载产生了好奇,一个偷萝卜的老太太明明应该在十一月被判处绞刑,但在第二年的夏天依然有老太太活着的记载。教授对此迷惑不解,小说家对此兴趣缺缺,但里美在其中穿针引线,毕竟女性的好奇心有时候无穷大,因而这个谜团进入了小说家的必解谜团之列。作为推理小说写作者的小说家,虽然一直记录的是朋友御手洗的真实记录,但也是有自己的见解和推理的。小说家认为,两处记录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人,因而很大可能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两人对社会的一种美化,对理想的一种寄托。老太太已经死亡,不过写下记录的两人都出于同样的期待老太太生还的心理,不约而同的修改了真实情况,将老太太写活了而已。
本来也没御手洗什么事情,毕竟这个小谜团不带任何事件色彩,没有人被伤害,因此只要能说得通的解释,都可以让迷惑的人丢开疑团,做出已经解开奇闻的判断。只是作者岛田庄司已经准备了另外一个更稀奇的解释,不借助御手洗的名义无法公布出来,因此一个跨洋电话,背景板御手洗终于有点戏份。首先提出历史对年月的记载和现代的日历不同,因而历史中记载的十一月换算成现代日历计算,其实已经是十二月。其次,通过各种气象资料、洋流、风团、地理信息、历史天气等多种因素,推测出历史记载中偷萝卜事件发生的那一天,当地下起了鹅毛大雪,整个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最后,因为偷窃萝卜需要付出生命代价的老太太在这场大雪的帮助下,偷窃行为的发现时间被延后,同时赈灾物资的到达让偷窃行为的罪责不需要付出生命代价。因此,老太太真的并没有死亡,活到了第二年的夏天。
最后来到点题的章节,最后的晚餐。在里美的带动下,小说家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学习英语,因而接触了一位行为体面但经济窘迫,口舌不便但依然坚持学习英语的老绅士。老绅士身上有太多的谜团,不外出食用食物,英语学习动机不明,生活窘迫但行为体面等等,即便如此,小说家坚持平等和老绅士交往,虽然好奇但能守住作为成年人不彼此打探的底线。后来,老绅士突然终止学习英语,而且很大方的挥霍金钱请小说家和里美共进晚餐,甚至一反常态,从滴酒不沾到反复啜饮,前后变化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老绅士本来决定在最后的晚餐后服毒自杀,结果毒药过期并没有死成,这被老绅士当成了神谕。
老绅士是典型的一手好牌逐渐打差,生活环境和境遇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步步恶化,主要原因就在于老绅士从小到大就不愿意正面问题,一直逃避敷衍。学习英语的动力来源于希望同亲身混血儿子进行沟通,但脑出血导致的舌头不灵便给英语学习带来极大的阻碍,坚持一段时间后老绅士再次逃避,灰心丧气到想放弃生命。自杀并未成功,被老绅士当成了上天的指引,即便很难用英语交流,依然鼓起勇气去同儿子交流,最终被坏人无意间杀死。本来这一切在小说家眼前都若隐若现,但在御手洗面前却拨云见日,依然是一个电话遥控指挥,成功的解开老绅士死亡之谜,同时也救助了老绅士的儿子改邪归正。
推理故事并不复杂,一切线索其实都已经摆在你面前,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就好像御手洗只需要通过电话了解相关情况就能抽丝剥茧一般,作为读者的我如果能细心并且积极一点,其实也能推理个七七八八。因此看推理小说,还是不应该犯懒,不能想着反正会有解密环节,干脆就看情节,最后也能知道推理设计的精妙之处。但推理的魅力不正在于主动的推理思维本身,通过得到的线索,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去找出真凶,这才是推理小说的魅力所在。因此,好好看推理,别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