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一天,我慕名来到座落在北京市西城区东经路上的先农坛。先农坛,别名又称山川坛,是京城"五坛"之一。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年至1420年),与天坛东西遥相呼应,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先农神及举行耕籍典礼的场所。
从先农坛北门进去,向右一转便是拜殿。整座大殿坐落在332.5平方米的月台上,面积约860平方米,通面阔七间50.96米,进深三间(8椽9檩)16.88米,看上去气势非常恢宏。
穿过拜殿就是太岁殿,这里是皇帝祭祀太岁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灵的地方,位于先农坛内坛建筑的中心地带,建筑体量为先农坛之最。
位于太岁殿东南的一座建筑为俱服殿,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先农时更衣并行藉耕之典的场所。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面积392.5平方米,面阔五间27.22米,进深三间14.24米。歇山绿琉璃瓦屋面,阳光照在上面熠熠生辉。
从俱服殿拾级而下来到了观耕台。观耕呈方形见方18米,高一层1.9米,占地面积约508平方米。东、西、南三面设九级台阶。台上四周有汉白玉石栏板。台底须弥座由黄绿琉璃砖砌筑。昔日皇帝亲耕完毕,就在这里观看王公大臣们耕作。
观耕台南侧是一块籍耕田,俗称"一亩三分地"。相传在清朝时,住在深宫大院里的封建皇帝,为了“了解”农时,“熟悉”节令,每年在这里“演试亲耕”,这块地面积恰好一亩三分,故此得名。"一亩三分,擘画天下"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于2002年从先农坛内坛南门外迁移到这里的地衹坛,与天神坛同时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原合称为神袛坛,分别供奉五岳、五镇、五陵山、四海、四渎、京畿名山大川、天下名山大川之神。如今天神坛坛台、石龛早已无存,地衹坛也只仅剩下九座石龛。
位于太岁殿西南方的先农神坛,建于明嘉靖年间,乾隆十九年重建,是皇帝祭祀先农神的祭坛。神坛为砖石结构的方形平台,坐北朝南,四面各出8级台阶,青石阶条石,坛面金砖墁地。建筑面积约1118.2平方米。
太岁殿西侧是神厨神库院。由正殿,东、西配殿和两座六角井亭组成,正殿称为神版库用供奉先农神的牌位,东配殿为神库,存放祭祀和亲耕用品的地方,西配殿为神厨。
院落里的古井亭呈六角形,室内中心有井口,上置高近80厘米的六角形石井台,中心空置,与室内井口相对,寓为天地一气之意。
同古代一些祭祀场所一样 ,在太岁殿东南方也有一座焚帛炉,用于皇帝祭毕诸神后,焚烧祝文、祝帛等物。古人的环保意识还是蛮强的。
离开先农坛回来的路上我想,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从先农坛500多年风雨沧桑的历史中可略见一斑:天时、地利、人和,人们只有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方可求得与自然的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