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很多父母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想法:我的孩子那么可爱,我什么事情都愿意替他做,只要他开心快乐就好。
可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家长们却渐渐发现,自己付出所有爱心、精心呵护的孩子,却缺乏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不会自己穿衣服、不会系鞋带、吃饭也吃得到处都是,更别提自己上学了。
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能自理”的窘境,主要还是因为家长给孩子的“帮助”太多了,根本没有让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
想想看,以下这些场景,是不是经常会发生在你家里:
比如:吃饭的时候,你一看孩子把饭撒的到处都是,就赶紧拿起勺子喂孩子吃饭;孩子在系扣子,几次三番都系不上,你急得要命,一把拽过孩子,给他系好了扣子,还顺便把鞋子也给他穿好;孩子在写作业,有道题不会,看了半个小时还没做出来,你叹了口气,拿起笔就开始给孩子讲解……
家长这样做,看起来确实提高了效率,可是实际上,孩子们根本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
听到这儿,各位家长们可能会觉得委屈:自己帮一下孩子,本来是出于好意,怎么到头来还帮了倒忙呢?
的确,父母给孩子提供帮助,一方面是由于当下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人都在忙,天天都在赶。所以通常是我们把孩子叫起来,给他们系好扣子,告诉他们要吃什么、穿什么,这样做可以让孩子的动作,在我们的帮助下变得快一些。另一方面,则是我们与孩子之间强烈的感情纽带在起作用。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经验比孩子多,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如果我们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就可以保护孩子免受痛苦与失望。
可是你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替身,也不是你的傀儡,而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独特的个性、爱好、感情和愿望。身为父母,你要允许孩子为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努力,更要允许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经验。
尽管你对孩子无私的帮助,可以确保他们少走弯路,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可问题是,当孩子长期处于这种依附地位时,他们就丧失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到长大后,一旦碰壁受挫,孩子就会认识到自己的无能,慢慢的就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然后深深地陷入到无助、沮丧和愤怒的情绪当中。这样的结果,是任何父母都不希望看到。
说到这,就牵扯出了一个问题:有什么方法,既可以减少孩子的依附感,又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呢?
第一个方法是,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
比如早晨起床之后,你可以问问孩子:“你今天是想穿灰裤子呢,还是想穿红裤子?”“你想要半杯牛奶,还是一杯牛奶?”
尽管这些问题,对于大人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但对于孩子来说,每一个小小的选择都代表了一个行使生活控制权的机会,这对孩子来说非常难得。想想看,大人每天都要命令孩子做那么多事情,比如:“你一定要吃药”、“不要再敲桌子了”、“现在要去睡觉了”等等。这种严格的“束缚”,会逐渐让孩子失去思考能力,越来越依附大人的意见。
如果家长们能换一种说法,给孩子一些选择的机会,就可以避免孩子对于自己的依赖。比如:“我看得出你非常不喜欢吃这种药。不过吃完了药以后你可以吃一种水果,你想吃苹果还是香蕉呢?”“你这么敲桌子真让我受不了。你要么别敲了,要么回你的房间去敲。你决定吧。”“你得去上床睡觉了,你是现在就睡,还是在床上先玩一会儿再睡?”而当孩子自己在做出选择之后,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