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直有个很难受的问题卡着我,感觉如鲠在喉,我每天都感觉很难受。就是我不知道怎么阅读?
我很难受,就是真的很困惑,我觉得说任何方法有用的人都有,究竟哪一种是正确的?
而后我先是在各大平台上找,看了很多的视频和帖子,当然半路也是一直走神,看一会儿就没了兴趣,去看其他“感觉更有意思的”视频。看了很多,记得很多人在讲费曼学习法,看每一个视频都觉得自己会了,知道什么是最好的阅读方法了。
那天,我上完课,连忙追着我的老师出去,问他是如何读书的,我太羡慕我的老师了,他看书究竟是怎么看那么深刻的,我为什么就不可以做到呢?我真的很好奇,也很想知道,他跟我说,是阅历。这让我很沮丧。
后来,我看到了B站上面的一个戴建业老师的视频,就是在世界读书日发布的视频,里面说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还说“一个学者的屁股底下,一定得坐着几本书”,这里的书指的就是这个行业的经典。
我那时候看完感觉感触颇多,可是疑惑也颇多,我又开始想“那我要看什么书”,我要看经典,可是什么书是经典?
而且更可怕的是,我一想到经典就感觉无趣,就不想看,阅读的欲望也降低了。而且我想到自己要一直读同一本书,还是一本经典书,还是一本专业书,就感觉更加不好受了,也是感觉更加看不下去了。
就这样过了好一段时间,我也没有去看书,就是一直感觉心里有什么东西还堵着,还是不想去看书。
然后,那天我想到如果要说谁读书最多,当属毛泽东吧,我记得老师好像讲过他读过非常多类别的书,我就想那我看看他对读书的建议吧。于是,我先是在B站看到了有人在推《毛泽东阅读史》。于是,我就去学校的图书馆借了《毛泽东阅读史》这本书来看。
我告诉自己,慢慢读,先把前面讲方法的部分看完。接下来,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
我读到了“攻书之法”,我们常听人说“攻读什么科什么科”,未曾细想这个“攻”字,“攻读”就是把书当做自己的敌人来对待,一字一句地攻读,要对知识精通探底。
而且我发现,我自己也是中了里面说的那个大毛病“不到底”,里面说“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学习的最大敌人就是不到‘底’,自己懂了一点,就以为满足了。”
看到这些话,我就一时间感到了羞愧,我总认为自己看过的很多书都忘了,认为是自己的记忆力不好,认为是自己的阅读方法有问题,四处在找原因。
其实,怎么阅读根本不是关键,你想不想真的把书掌握下来,真的去看去“攻读”一本书才是关键,至于什么方法,其实不是主要问题,如果你真的想要去看懂,弄懂一本书,那么你用什么方法都没关系。
还有,关于自己要读什么书,我也明白了,看什么书都没关系,没有人规定你必须看那些经典的书,那些通俗小说,或者是有趣的书都可以看,它们可以用来放松情绪,或许就可以用来代替刷手机的时间。
我之前是不喜欢读史书的,不过我喜欢听历史故事。而在看了毛泽东对于历史书的评价后,我又感觉很羞愧,就是很后悔自己还没有去读过历史书,很羞愧自己今天才知道史书的作用。
里面说到,只有历史才能说服人,我突然想到好像确实是这样的,这就是我喜欢听历史故事的原因,每次都感觉学习到了或者是吸取了他们的经验或者教训,感觉受益颇多。
里面还说到,不了解历史就等于是割舍了原本应该拥有的经验,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
我是学中医的,古时的名医诸多,他们的经验也诸多,他们虽逝,但是他们的经验都记录了下来,那些书就是他们的历史,而我如果舍弃了这些历史,那不就是割舍了应该拥有的经验了吗?
我对中医有疑惑,那我就可以看看古时候他们古人的理解,看到他们的历史,不就能看到我的未来和前途吗?
里面还说到了一句也很击中我心的话,就是说:精通书本理论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读书就是要用的。
这句话有两个方面的解读,第一个略带消极的解读,那就是如果读了这本书你没用,可能就是你的生活暂时还不需要这本书。
比如说,我现在只是在校的大一的学生,我去看职场工作的书,去看管理的书,可能效果不好,为什么,因为我不需要,我根本没有场景去运用,我也没有迫切感去学习。第二个积极一点的解读,那就是如果你要记下来一个东西,那你就去用,如果你感觉没有办法用,那就去创造,总之,用起来就是了。
我是博物馆的一名解说员,我的解说稿有大概两万字,上个学期,我背了整整一个学期,感觉还是记不住。
这个学期,我换了一个思路,我想,我要背下来不就是为了讲解给游客听吗,那我直接带游客吧。当然,我没有真的去找游客,我是请了自己的朋友当游客,我们实实在在地去把博物馆走了一遍,我给她解说了一遍。
第一遍的时候,真的差到透顶了,我感觉自己根本就是在乱讲,就是在瞎编,朋友也一边听一边笑,直到结束了还一直拿着我讲错的话来揶揄我。
回去之后,我也没有刻意地去背稿,就是想了几个那天讲的特别差的文物。然后我又厚脸皮地邀请朋友再去听我的解说,这一次,我的稿子内容还是没什么提升,但是我的声音稳了很多,开始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再到后来,讲了第三次。我也就开始对我的稿子感兴趣了,我想知道更多的关于文物的信息,我想讲的更多。所以,我开始填充稿子,原本背不下来的东西多看几遍多读几遍就记下来了。
最后,我开始带真正的游客,带了十几个人,走了整个馆下来,竟然感觉神清气爽,竟然感觉还有余力。我那时候就感受到,去创造一个可以运用知识的环境是多么省心省力而又富有动力。
所以,任何知识都是一样的,如果能够与现实有联系,那么就可以很省力了,不用费心去记下来,因为真正要用的时候自然会去了解细节。
不过这么写,可能会使得以后的自己疑惑,这难道是在说,我看的每一本书都要去用?要这么“实用主义”吗?
运用是为了掌握书里的知识,我对书的态度还是一样的:“攻读”,把它当做敌人一样对待。运用只是一个方法。
如果你读的书不是可以运用的书呢,比如一些史书,一些哲学书呢?那要做的还是一样的,把它当做敌人对待,一字一句攻读,把它学下来,把它说给朋友听,把它联系我的生活写成一篇文章分享给别人,就是把它摸透,把它搞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