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之前先拿一个比较出名的一个例子来做引;
电钻/打钉/挂画/空矿
一个买电钻的用户可以延伸出很多的问题,当然下面如果还要强制引导的话(或者说诱导)更合适,会有”孤独,、空虚,、没有女朋友”等一系列问题。其实很多书籍上都会把这些提问归为一类,但我们一定要知道“引导”与“诱导”之间的差别可以说只是一念之间.
那么对于用户调研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深访
用大白话说就是找典型目标用户聊天。切勿小看这个“陪聊”的事情,它是产品经理了解用户到最佳途径,没有之一。做访谈需要与用户建立交流,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共情、共鸣、共话题。访谈产品,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环境的设定,灯光的明暗,破冰的方式等等这些细节都要注意到,目的无它,就是要让我们的目标用户达到一个充分放松与畅谈的佳景。 焦点小组
这个可以视公司的规模来定,一名主持人和一组用户;或与一个用户在一个主题下访谈均可,只是相比于对一名用户深访,焦点小组的优势就是在于能一次性拿到更多类型用户的信息,而用户之间的意见的碰撞,有时候也能产生更多的价值。当然任何一种方法都是双刃剑,主要看最后的总结与分析.
其它的还有问卷调查、可用性测试、留置研究
说起问卷调查可能普遍的反应是这还不好做,但是着重说一句这个方法所造成的影响可大可小,甚至会影响到最终的发展方向,所以一定要慎重。问卷一般为三部走:问卷制作、答案设置、问题设置:
1、问卷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把问题的划定,目标与样本选择进行明确化.其中的细节会在进一步的写作中一一结述,这里不过多描述了。
2、答案设置:在答案设置中一定要注意相互穷尽,把相依式、打分式、选择题与填空式进行合理的整合,当然要有一定的逻辑。
3、问题设置:在问题设置中要遵循5W2H的方法.即:when/where/why/what/who/how/how much的方法.
可用性测试则是让用户在实际操作中使用产品或demo,观察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由此来发现产品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的可用性,对于你想让用户测试的部分应该用怎样的语言都应该提前准备。比如:我想测试音乐应用中的收藏功能,切记不可以直接提问:你怎么收藏此首歌曲?”这样的结果定会失去意义,正确的姿态是:“如果你下次还想听这首歌时怎么办?”
留置研究和可用性测试的区别在于,可用性测试是让用户现场段时间内进行,而留置研究则是让用户在实际场景里长时间的使用,用户在此过程中记录自己的使用感受、回答调研问题等,对产品的体验会更加完善与真实。
最终这些方法,是为了形成用户画像,让产品经理脑海里对目标用户有非常具象和清晰的认识:有哪些用户群?他们各自是什么样的人?在各种产品功能面前会是什么样的反应?产品的结构与逻辑是否清晰.在这个部分极力推荐大家读一下
thinking>对各位会有很大的帮助。.
方法虽然并不复杂,但理解用户、挖掘用户需求毕竟是产品设计过程中最难的一件事情。其中的难点就在于怎么样才能尽可能接近用户真实的想法?在用户研究时有三个关键因素需要去考虑:
用户是否是典型的目标用户?
挖掘到的信息是否是用户真实的想法?
用户研究的结论怎么应用到产品设计中?
怎样判断研究对象是不是一个典型的目标用户?
在招募用户时,为了判断他们是否是我们想要的目标用户,我们会要求查看用户的手机,看看他使用的App的情况,当要研究的目标用户群越是细分,定义越是清晰的时候,就越发要注意鉴别调研对象的真伪,一旦源头出现偏差,整场调研会付诸东流。例如你研究一个韩国狂热粉丝群体,如果调研对象并不是一个很疯狂的饭,只是一个舔屏党,在调研过程中他所反馈出来的信息就没有多大用处,甚至会误导你对真粉丝群体心理和行为的理解。
怎样判断用户提供的信息是不是他的真实想法?
这取决于调研人员所用的方法和自身的经验。本质上这是沟通的技巧,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引导用户尽可能多的、深入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是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逻辑分析用户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所有用户研究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希望能在产品设计中得以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研究最终的效果。但通常来说,越是概念性的研究,越难以直接形成产品设计方案;而如果是可用性测试、留置研究这样直接反映产品设计的问题的,则可以很快产生解决方案。
概念性的研究,需要利用系统性思维,结合产品整体的思考与平衡,来形成具体的产品设计方案。
对于可行性测试的具体方法与内容将在下期(周二)更新中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