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明月
一、你的知识需要管理
01
夏日炎炎,首先应该关注什么?当然是多喝水,好睡眠,饮食健康,待在凉爽的地方,保持神清气爽,吃好睡好心情好。
其次呢?其次当然就是就是知识的管理啦!
这个时代仿佛陷入了一种怪圈,如果你不与他人说自己很忙,就好像自己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仔细想想又不知道自己真正在忙什么。脑子里有很多挥之不去的闪念在提醒自己:我现在需要做什么,我下午需要做什么,我明天需要做什么,甚至一个月后的某一天,我需要做什么。
在这样的“心魔”驱动下,就很容易造成自己很忙的幻觉,我每天都很忙,我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那些在脑子里挥之不去的想法,就成了我们压力的源头。就好像手机后台运行了很多程序,虽然看不到,但是却实实在在存在着,打开的程序越多,系统就会变得越慢。
禅宗中讲“禅,是一种有序的思维。”充斥着压力的我们,无论是大脑还是内心都是散乱无序的,脑子里闪现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要做的事情,思维无序,把自己搞得疲惫。
02
我现在就处于这种状态,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管理知识,健康,情绪,精神,灵感,各种杂七杂八的“小怪物”,用8个字来概括就是:思绪万千,思多眠少。
最近读了些什么书籍呢?《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你的知识需要管理》、《印象笔记留给我的空间》……
要是在以前还,还可以说:“我去年的读书笔记今年还散发着墨香。”但是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时代,微信阅读器,易网蜗牛阅读器,微信订阅号,喜马拉雅电台……获取信息的渠道数不胜数,也确实为我们节省了很大一笔钱。
但所谓的节省却是我们用注意力,专注力,知识焦虑换来的,各种推送,不断更新的内容,看都看不完,怎么能不焦虑呢?问题还是越着急越焦虑,而大多数人也都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把信息和知识混为一谈。
所以2019年6月,我的目标之一就是在6月完成个人知识体系整理。其实已经整理有一段时间了,但还不够有框架,估计这就是我“思多眠少”的原因之一吧,每天想得最多的就是知识管理。
所以,为了缓解这种焦虑,缓解紧迫感,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期限,这样就不会那么着急了。
03
作为一个知识工作者和终身学习者,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就是:记录的目的是为了遗忘,大脑擅长思考而不是记忆。
过去的记忆,未来要做的事情,像碎片一样,杂乱无章,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冒出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溜走,溜走后还会不会再次被闪现。
这些无序的闪念,即使是有价值的,也被我们忽略。看似杂乱无章,其实背后隐藏着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而这些价值,如果不被整理,就像地下埋藏的宝藏,永远不会有人发现。
二、我们的大脑面临的三重考验
平时经常读的一类书之一就是关于大脑的构造,我要了解大脑到底有哪些缺陷,才能知道如何避免这些坑。也因此知道了仅靠意志力是不行的,记忆力也不够,最近还了解到了我们的大脑面对三重考验。
第一重考验是杂事,一切引起注意的事:一类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职责所在。比如为家里做买水电交房租,为家人做饭,采购商品,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务,培养下属,自我学习等;另一类是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即目标和梦想。
第二重考验是各类灵感和想法。我们不缺乏好的想法,缺乏的是将这些零散的想法加以组织和整理,并将它们变成现实。
第三重考验是海量的信息。我们需要区分哪些信息对我们有用,哪些没有用。当我们需要某些信息时,我们需要快速地从大量信息中找到对我们有用的信息。
我目前的问题就是杂事,健康,知识焦虑,自律管理,个人学习,工作未来,海量信息…
如果要解决知识焦虑的问题,就要明确自己对信息的要求:区分有用无用,要什么?在哪里?哪里有?
三、让收集箱成为第二大脑
问题找到了,当然就要解决问题了,那么,怎么做呢?
01
建立一个收集箱,将头脑里的事情赶出大脑
问问自己:我的收集工具是什么?便利贴,手机自带便签;我的收集箱是什么?奇妙清单,嘀嗒清单。
明确收集箱和收集工具,将各种记忆碎片赶出大脑,无论是想做的事情,或是需要做的事情,还是那些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灵感,都可以写在便利贴或者便签上。把便利贴贴在本子上,或者贴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这样就形成了最为简单的收集工具。
现身举例吧,我随身携带了纸笔,有随时记录的习惯,但用的手机自带便签;我有一块A4的画板,还有一块更小更薄的每天都在用的速写板,准备搬进新家之后用。
02
被动收集,记录零散的记忆
对于我们来说,将那些飘过自己眼前的画面写在便利贴上,一个记忆碎片写一件事情,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哪些记忆出现,就写哪些,慢慢地,我们就收集了这些零散的想法。这些记忆碎片我们并没有刻意去想,就自然而然地被我们想起,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灵光乍现。
过去、现在和将来交织在一起,像缠在一起的毛线,我们很难看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而当我们把这些事情赶出大脑,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例如便利贴)时,我们的思路就变得清晰起来。
可以使用纸笔来收集自己的零散想法,不建议使用纸或本直接记录,而建议使用便利贴或者便笺纸,每一个事情写在一张便利贴上。这样方便我们后期进行加工组织,我们需要将“万物各归其所”,而不是简单地罗列。
还是现身举例吧,我在奇妙清单里面分了类,各种学习项目,这是最后的收集箱;嘀嗒清单也分了类,是每天要做的事情,要学的项目;印象笔记里面采用九宫格的方法写晨间日记,时间日志,各种自我管理,想来是有点万物各归其所的感觉。
虽然有一些重复的地方,相当于数学中的交集,但分好类还是更清晰,更有条理,并且我有一条单独的一元化笔记和每日总结以及每周总结,把可能有用的思考整理出来。一个印象笔记组在3~5个笔记本,再三强调,简洁有序,多了就相当于没有,真正去看的反而会更少。
我的印象笔记用于个人管理;有道云笔记专门保存读书笔记;不仅是大脑,就连手机或者电子笔记本装多了都让我感到沉甸甸的,思绪万千,杂乱无章,离“活在当下”差了好长一段距离。
03
主动回忆,记下想做的事情和需要做的事情
主动去清空大脑,将我们想做的事情和需要做的事情都写下来,只要你能想到的,就全都记录下来。这个过程会比较长,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清空大脑,所以先不用考虑写下来这些事情如何实现,只是先写下来。
我一般是先记在手机自带便签里面,然后在零碎时间或者睡前把它们整理到印象笔记里,我有一条专门的“待办清单”,跟梦想清单是不一样的,也用九宫格分类整理。
所有思考,创意,想法,待办,我都会在一元化的基础上分类到九宫格。
当我们的大脑中有这些无序的信息时,它们就会时不时地冒出来,干扰我们的思绪,让我们没有办法专注于眼前的事情,但是当我们把大脑中的记忆碎片拿出来,再进行整理后,就多了一种掌控感,脑子就像也被梳理清楚了一样。印象笔记就相当于我们的家。
四、建立待办清单
建立未完成事情清单,主动进行“需要做的事情”和“想做的事情”的收集。
“未完成事情清单”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制订计划”,因为计划是有目标、有执行步骤的,而我们现在做的“未完成事情清单”,却仅仅是一个想法,有些想法还没有机会变成现实,也没有时间的点,只是它会偶尔出现在自己的脑海里,所以需要我们从大脑中搬出来。
01关注当前任务
关注当前任务,比如更换手机/电脑/其他某个电子产品,要读的书,报一门课程/画画/写作/其他社群等。
这些任务,我们最容易抓住,先不要考虑这些事情什么时候实现,如何实现,能不能实现,先把它们列下来。
02 责任和关注点
列出自己的角色,建立自身关注点。除了自身的责任角色外,还有一些以个人为中心建立的关注点,就是那些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平衡的关注点,例如个人健康、自我发展、财富管理、兴趣爱好、休闲娱乐、人脉关系、精神生活等。
03 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这是我们站在未来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可以以一年为期限,将一年内想做的事情列入年度计划。超过一年的事情,列入长期目标。
五、最后,总结一下
01
管理知识,构建个人知识体系,奥野宣之介绍的一元化笔记可以试用一下,我本身也有随时记录的习惯,晨间日记,时间日志,周计划,周总结,月计划,月总结,都是目前在用的自我管理方法。
02
重点:
先记录,再整理;
用数字和字母巧命名,简洁有序;
九宫格的多元化利用,每一条九宫格管理都留有两栏反思总结。
03
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着急,急了就乱了,给自己一个期限,就像拿着皮鞭赶小马一样,有目标,有动力,一边学习,一边自我管理,一边整理知识,齐头并进,有条不紊。
行动派里有个关于迷茫期的自救指南说得特别在理,送给你:再迷茫,再焦虑,做事情的状态不能断。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