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回来,哥伦布出海的目的可不是找什么新大陆,而是到东方发大财。他在日记中曾反复的提到黄金、黄金,香料、香料,但去了四趟,每次都失望而归。因为哥伦布去的中美洲确实不盛产黄金,印第安人也不种香料。西班牙王室认为这个意大利人在欺骗王室,所以当他第三次回来时,竟被戴上了手铐。最终,哥伦布在贫困潦倒中去世,年仅55岁。他生前在给国王的信中写道:“为陛下效劳28年,现在我两鬓斑白,贫病交加”。“我已经不行了,正如我说过的那样,我为此痛哭过,大慈大悲的苍天为我悲鸣,大地为我呜咽。目前我徒有四壁,一文不名,但我的精神还停留在印度洋上。我在痛苦和疾病中煎熬,每天等待着死亡的到来”。
哥伦布虽然没找到黄金,但欧洲人却从美洲带回了旧大陆居民未曾见过的超级种子——玉米。
玉米随遇而安,尤其适合旱地种植,能在垂直长达一万公里的不同纬度上生长,与水稻和小麦相比,玉米能帮助农民开拓更多的耕地。它的起源和驯化过程目前仍无定论,植物学家们认为,把野生玉米植物培育成农作物是农业史上最困难的试验,而5000年前生活在中美洲的古代印第安人就已成功了。玉米丰富的营养、较高的产量和对各种环境的较强的适应性使之成为印第安文明的物质基础,古代的中美洲曾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因而,美洲印第安文明也被称为“玉米文明”。
当然,除了玉米,印第安人还培育了花生、土豆、红薯、西红柿、黄瓜、南瓜、辣椒、菠萝、鳄梨、草莓、烟草等农作物。据学者研究,世界上的植物食品,有50%以上都出自印第安人之双手。
很难想像,没有印第安人的贡献,如今我们的餐桌上还有什么。我们中国很多食物都是直到明末才被引进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虽然自称“天子”,但并没吃过玉米、土豆、西红柿、花生这些东西。
美洲作物被带到欧洲后,逐渐被引种到世界各地。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食谱,更主要的是这种“超级种子”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欧亚大陆的粮食短缺问题。可以说正是它们的传播推动了16世纪开始的世界人口爆炸。
1500年左右欧洲的人口只有八千万,这与1300年相比数目变化不大。而玉米、马铃薯等美洲作物引种后,欧洲的人口数量开始迅速增长。1700年欧洲居民达到了一亿两千万, 1800年达到了一亿八千万,1900年欧洲人口达到三亿九千万,1975年是六亿三千五百万。在这个人口爆炸过程中,食物反而越来越充足,美洲作物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东方,玉米在十六世纪上半叶开始经过云南、福建进入中国,由于能生长在水稻无法企及的山区、坡地,玉米迅速传播,继水稻、小麦之后,成为中国第三大主要食物。仅仅经过四百年左右的时间,中国人口就从1700年的一亿五千万,增长到1800年的三亿两千万,1900年是四亿五千万。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口超过十亿,而中国的粮食供应仍然基本达到自给。
我小时候(1980年代)生活在农村,当时还有很多家庭把玉米作为主食。中国华北地区每年有两次“秋收”,一次是6月份小麦成熟,叫麦秋;一次是10月,玉米等作物成熟,叫大秋。收完玉米,种冬小麦,等到第二年春天,小麦还青、抽穗、迎接麦秋。麦子收割后,再种下玉米……如此周而复始。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至上个世纪末,全球仍有四分之一人口把玉米当作日常重要粮食直接食用,另外,更多的饲料玉米转化成的畜牧产品,作为间接食物供给人类。
种子的优化反过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效率的提高又可以节省出更多劳动力资源。比如美国,1850年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供养4.7个人,到1910年就可供养8.1个人。现在,全美3亿人口,只有600余万人以农为业,美国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出口国。
可以说“超级种子”的“出现”,不仅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农业革命,还为工业革命、城市化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物质准备。
今天,种子的改良正在以更科学的方式进行。比如,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带领下,中国的水稻亩产在20世纪70年代翻了一倍。现在,世界上的水稻平均亩产量只有250公斤,中国的亩产量是420公斤,而袁隆平的目标是亩产800公斤甚至1000公斤,用他的话说:每亩每增产150公斤,每一年可以为中国增产300亿公斤粮食,300亿公斤粮食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口。这就是种子的力量。
今天的人类,把种子的储存工程看得和“诺亚方舟”一样伟大。比如,欧盟在距离北极点约1000 公里的挪威 斯瓦尔巴群岛 的一处山洞中建造了世界末日种子库(The Svalbard "Doomsday" Seed Vault),约1 亿粒世界各地的农作物种子被保存在零下18 摄氏度的地窖中。在这样的条件下,小麦、大麦和豌豆等重要农作物种子可持续保存长达1000年;而生存能力最长的高粱种子,大约能存放1.95 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