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孩子们去公园玩,买好门票进去,老大看到游乐场的充气城堡想要玩,看到有个小水池,里面放了一些小金鱼,他也想捞鱼玩。我心里不同意,觉得那些项目,又贵又没什么好玩的,都是商家骗家长的钱,我不想花这个冤枉钱。但我嘴上没有说出来,怕孩子觉得妈妈抠门,舍不得给他花钱,就说:你去问爸爸吧。孩子回来说:爸爸没带钱。我想爸爸也是不想给他玩吧,没带钱只是借口,手机也可以支付的。
孩子一看,爸爸也没钱,妈妈也没钱,就开始嘟着嘴,眼眶泛泪的坐在那里。看到他这样子,我心里很不舒服,一是本来带孩子们出来玩,就是为了让他们开心啊。二是仿佛看到了儿时的自己,自己的需求总是被拒绝,爸妈总是开口闭口没钱,那种失望和委屈感,立马涌上心头。
自己小时候物质贫乏,就有一种匮乏感。长大后,虽然经济条件好了,但是那种匮乏感还在,舍不得用好的东西,也舍不得吃昂贵的食物,觉得自己配不上。即使拥有了好的东西,也是放在那里,不去用,直到坏掉,比如昂贵的化妆品。因为从小的物质匮乏感,总会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和使用好的东西。
有了孩子后,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带着这样的匮乏感。
所以,面对孩子的一些需求时,就会很矛盾,满足他吧,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心里很不爽。不满足他吧,担心孩子和我一样,有匮乏感,内心会自责内疚,毕竟我能承担,却没有去做。
最后我和孩子说,妈妈带你出来玩,是想让你玩的开心,现在看到你这么难过,妈妈心里也很不舒服。这样吧,你刚才说想吃好吃的,玩一个项目或者买一样好吃的,你选一个吧。孩子选择了买东西吃,一边吃着好吃的,一边高兴的笑起来。
但是我自己因为这件事,耿耿于怀。因为把自己的问题投射在孩子身上,或许孩子并没有觉得问题有多大,自己想要的,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会不高兴,这种情绪也是正常的。
下一次我好好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告诉孩子,妈妈觉得这个项目的价格不合理,妈妈不想付这个钱。上一次你也玩过,虽然地方不一样,充气城堡的样子不一样,但是玩起来是一样的。如果你喜欢金鱼的话,我们也可以买一些金鱼养在家里。
接纳孩子的情绪,不去评判孩子的行为:比如一出来玩你就乱花钱;不去威胁孩子:你要是这个样子,下次不带你出来玩了。
更重要的是不把自己的过往投射在孩子身上: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有匮乏感。我是我,孩子是孩子,我们的成长环境不一样。我的匮乏感是我自己的,不需要通过在孩子身上来弥补。
最后告诉孩子,即使妈妈不能满足你的需求,妈妈还是一样的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