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可欣
有没有过这样一种体验?
在夕阳下的湖边,看湖水,波光粼粼,光影晃动。
在某个清晨,看一朵荷花盛开的样子,体味它的饱满清新,轻嗅扑鼻的清香。
在静谧的夜色中,凝视辽阔无边,深不可测的海水,拍打着无垠的沙滩,远远在夜色中欣赏孤月,一轮投向海中央,如同画布般美妙,他们彼此照应,静默深沉。
视线远眺峡谷中耸立的高山以及苍茫,草海还在暮色来临时,被晚风吹拂,左右摇摆,浪漫无序。
如若感受得到,想必是拥有一颗丰盈安定的心。
曾几何时,我走在大街人群,车马洪流中,总有种前所未有的焦虑与荒芜感,而且它是那么的逼真与具象。
即使身体靠得如此近,却无法体会得到心与心之间的交流,甚至无法触及到自己心的温度。
蒋勋老师曾说:“我们心灵一旦不再那么慌张地去乱抓人来填补寂寞,我们会感觉到饱满的喜悦,是狂喜,是一种狂喜。 就像气球,被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气体充满,整个心灵也因为孤独而鼓胀了起来,此时便能感觉到生命的圆满自足。 只是有时,这份鼓胀的思维,也能瞬间随着气球的爆破而徒剩满溢的落寞。”
正是这股内心的虚无填满了坐立不安,亦无法怡然自得。
她问,你如何渡过难关的?
记得刚开始学习瑜伽冥想时,浑身像长满了疹子又像是虱子爬满了全身,左右摇晃,恨不得起身就跑。置身其中,念头如杂草般丛生,稍不留神 ,随外界声音,心在九霄云外,留下空壳。呼吸在哪?早已忘记。
而后,每日铺开瑜伽垫,开始训练学会照看身心,终日如此。
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身体好比夕阳下的湖水,静谧下的月色,耸立的高山…
当呼吸与身体全身贯注交融时,心与之慢慢靠近,而来自灵魂的声音一层层被激荡出来,使自我对话得以产生,仿若潺潺的小溪,在心底静静流淌。
泰国高僧言:训练你的心情,直到它非常坚定,并放下所有经验。”
一个人唯有不断通过心得训练,才可能清净心灵,探索世间实相。
她问,你真正“放下”过吗?
分享一个故事:两位和尚过河,正碰到一位女子受困于河流中,呼喊救命。一位和尚犹豫救或不救,出家人不能亲近女色。只见另一和尚,纵身跳下,救上女子。
之后,未施救的和尚每次见到另一位和尚,心里总嘀咕:修行人怎能触碰女子呢?”
一日,见和尚如此惆怅并问:“有何困扰。”
“你怎能亲近女色?”
“看来是你还未放下。”言毕,照常砍柴、扫地去了。
其实,许多时候我们就是那位未去施救的和尚。
情感上受创,终日郁郁寡欢,抱怨负心。
金钱上受创,记恨处心积虑设计,钱财两空……
放下,放不下,心似钻进了黑暗的隧道,黑暗吞噬残留的余光。
放下,放不下,心似被一把钝了的锉刀残忍地割开,悲痛从伤口流出,撒落一地忧伤。
于我而言,无法做到每一次全然放下,但我愿意真诚的面对,保持心的觉察和清醒。
即如,我站在瑜伽垫上,感受到每一次真切的回应,是焦虑或是心守一处。
即如,我生活在世间,感受到每一次全然的临在,是悲喜或是静观周身。
如实呈现自己,将自己推到最前面,剖析、反观、探寻、认识…如实感知内心,没有多的是非,将自己置身于热闹之外,只是专注与心无旁骛的态度。
此时从骄阳似火的午后到夕阳逐渐落下,房间里能听到归家的孩子嬉闹声,听到汽车鸣笛催促声,听到工地机器钻击墙面的声音…我也听到了此时自己缓慢长流的呼吸声,听到心底深处涟漪的声音,动人而美妙。
抬头顺着窗外,仰望天空,云霞流动。我的心亦如林清玄先生说:“有一些鸟,总在雨中歌唱;有些花,总在月光下开放;有一些鱼,总在优雅中遨游;有一种心境,总在繁忙中逍遥。”
书写或是习练瑜伽等等,终其一生,只为寻到自己,深入其中,可作书读,可当茶品,可视花赏,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