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经由思,抵达诗。
课堂,首先必须是“思”的。思,是一种中性的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希望聆听文本言说的开放心态,是一种渴望与文本进行真诚对话的阅读姿态。
“思”的结果,就是一个个冷静与理性的、拥有独立精神的人,从课堂上站立起来。
思:
获赠此书,荣幸至焉。一口气读完“经典小说篇”,如醍醐灌顶。《西游记》文本的裁剪、重组,《草船借箭》的辩证思考,《凡卡》的资料补充,《巨人的花园》的专家式阅读,均给自己的课堂以启发。尤其是《巨人的花园》这一课的设计。
1.人生理想是什么?导入环节,由各自的理想到校训到新教育倡导的教育理念,是三级跳。
2.从童话里学到什么?这一环节是对预习作业的检测,包括字词和课文情节梳理。鱼骨图的形式值得借鉴。这些环节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干老师的点评具有启发性,如“要节省时间,往难的地方走”。课堂不是热闹就好,如何抑制那些仅仅是为了表现自我的过度发言,这事实上成了一些课堂上的难点,尤其是在借班的情况下,小手如林纵然不是灾难,也绝对不值得庆幸。给“巨人”加一个修饰词,无私、愿分享、爱人爱己、博爱,斟酌的过程是真性思考。
3.专家式阅读。孩子式的阅读——课外浏览。专家式阅读——认真研究。无论在哪个学段,童话的教学如果只满足于表演、朗读,那这样的学习是肤浅的。干老师和学生一起,像专家一样研究文本。朗读、点评,界定哪些是景物描写。巨人为什么离开了七年?链接作者王尔德、柏格理的阅读材料,读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泰戈尔《吉檀迦利 10》、狄金森《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特蕾莎修女相关内容的有效补充,帮助学生经验重构,师生置身于大的文本场景中,课堂增添了思性。
4.续写结尾。学生续写,比对原文结尾,你更喜欢哪个?谁是巨人?谁是孩子?无需膜拜,只有敬畏。人之爱,就是宇宙间的至美,无关古今,无关国界。
5.世间最美的花。从巨人到孩子,从强大到爱和谦卑;成为身体与经济的巨人,成为灵魂与精神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