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节后,有个远房亲戚来成都发展,老妈特别叮嘱我要多多照顾。作为家族中唯一一个在成都扎根的人,理应有这样的觉悟。
来的亲戚是个小姑娘,叫“肖”。去年毕业,在上海北京体验了一番北漂海漂的生活之后,误打误撞和一家成都的企业签了约,于是便放弃了之前在北京上海闯出一番天地的想法,来到成都发展。
电话越好之后,我在肖的公司附近找了一家餐馆,请她吃饭、聊天。算是给母亲一个交待。
坐在我对面的肖性格很开朗,眼睛有点大,或许是在北京上海锻炼过的缘故,已经完全看不出初出校园的青涩。一坐在我对面就开始跟我讲述自己在北京上海的经历。
她说,大学毕业后,她和同学一起到北京,准备手工饰品加工创业。结果耗了几个月之后,发现自己的产品完全没有市场。后来觉得可能是产品对不太符合北京人的口味,索性和同学一起去了上海,没想到上海人也完全不认可自己的产品。
花了家里将近十万块,实在不好意思再跟家里要钱了。刚好看到四川自贸区成立了,想着这里可能有发展机会,所以就在网上投了简历,没想到还真就被成都一家企业面试通过了。所以就来成都发展了。
我打断她,“你那位创业伙伴呢?”
“她也找了一份工作,在广州。”肖回答说。
年轻真好,我心里由衷的感叹。即便是创业失败了,也看不出太多的沮丧。我上一次这样的状态是在什么时候?我有点走神。
2
菜上桌了,为尽地主之宜,我点了很多成都本地的特色菜。作为一个定居成都将近十年的人,我开始为她介绍每一道菜的来历。
“张飞牛肉?这个我知道,这是阆中的特产,为了纪念当年张飞驻扎阆中。”肖插话道。
“那这个呢?”我指了指面前的夫妻肺片。
“上世纪三十年代,成都一对郭氏夫妇所创,最早的店面在现在人民公园附近,店名牌匾是一个大书法家题写的。”肖扬了扬眉毛,一口气说完了菜品来历。
还有这个呢?我也来了兴趣,想看看这个远方亲戚对成都菜有多了解。
“麻婆豆腐,这是“陈兴盛饭铺”在清朝乾隆年间创的菜品,送仙桥那里有家店味道最地道。”
如果说前两道菜让我心生惊讶的话,那最后这道麻婆豆腐让我对小姑娘刮目相看了,送仙桥那家麻婆豆腐店我经常去,确实是我在成都吃过的麻婆豆腐味道最好的几家饭馆之一。
“可以啊!你是不是以前来过成都啊?怎么对成都菜这么了解?”
“哈哈!前两道菜网上都有啊!最后那道麻婆豆腐,我来成都之前跟姑奶奶(我妈妈)打过一次电话,是她告诉我你带她去过那家店几次。我想味道应该不错。”肖笑着说。
原来如此,我说她怎么知道送仙桥那家麻婆豆腐店。话匣子打开了,我们聊的很开心。一个跟人第一次见面能够把功课做到如此程度的人,难怪她能轻而易举进入成都的那家公司。
3
送肖回去的时候,她跟我说起了自己的理想。
“给人打工永远也难以真正出头,我跟同学约好了,现在先各自沉淀个一两年,积攒点本钱,以后遇到合适的机会,还要再继续创业。反正我还年轻,就算输的再多,那又怎样?”说这话的时候,刚才哈嘻嘻哈哈的她一下子变得非常认真,眼睛里边全是坚定。
我摸了摸自己的下巴,想说一两句鼓励的话,最后却没有说出来。我现在虽然跻身管理层,但依然还是个打工仔,见她之前心里的那种优越感瞬间蒸发殆尽。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能够为自己的理想坚定地付出,及时失败也依然坚持前进。这种人最后即使没有成功,她们也仍然值得尊敬。我不过虚长几岁,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混个温饱不差而已。
我的人生,基本已经定格;而她的人生,则充满着无限可能。
想到这里,我给母亲打了个电话,“我见到肖了,放心吧,她很有能力,以后应该会发展的很好。我看好这个小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