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初探 (分层递进教学法) 做为老师,喜欢听话、成绩优秀、行为习惯好的孩子,很正常,我也是这样,这无可厚非! 同时,我真诚提醒你: 1.我们不能只是看考试成绩的好差就把孩子人为分成好孩子和坏孩子!有多少成绩好的孩子最后走上了歧路甚至不归路! 2.绝大部分好孩子不是我们老师教的,而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发力并形成合力的结果,老师的作用充其量只占三分之一左右! 3.好孩子成就了好老师,同时好老师又成就了好孩子,使好孩子更好! 4.我们必须承认,孩子的智商是有差异的!“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尽管我也不喜欢这句话,到但我们必须承认:是有一定道理的! 面对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学校、不同老师带出来的孩子,基础不同、习惯不同、爱好不同、兴趣不同,我们只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来评定、来要求,我们累、痛苦,孩子更累、更痛苦! 为了改变这个状态,我们老师必须率先改变,我要变态——改变学习态度、改变工作状态尤其改变我们的心态,心大一点不就是态吗?只有我们自己改变了,才能影响、感染、熏陶、引领孩子慢慢改变! 过去我和大家一样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大家,总是和孩子斗争、战斗,胜利了,结果往往是歼敌一千自损八百,想想也划不来! 从1997年开始尤其是2004年进入县教育局工作后,因工作原因和名师、特级教师、大师、专家学者学习机会渐渐多了起来,和大家一接触才发现自己是那样的渺小!于是开始更加努力学习、思考、实践、反思……积极鼓励和倡导老师一起开展行动研究,即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当做课题,把教学当做研究,把师生成长看作是科研成果,用心抓好课堂、课程、课题,用这样的办法来吸引想上进的老师一起来转化后进生,理解后进生、真心帮助后进生,把后进生转化作为我们终身研究的教育科研课题。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谁也无法预料,我们究竟会遇到多少想象不到的难题,而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当做课题,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我们教育科研的过程,我们应形成这样一个共识或制定这样一个目标: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成功,让每一个孩子找到存在感和成就感! 要想成功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遵循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传家宝——因材施教、人即目的,通俗点说,就是目中有人、心中有事,用心做事、以情感人,千方百计找到孩子的兴奋点,毕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建议采取分层递进教学法试试。成立学习小组,兵教兵、兵带兵、兵管兵,形成学习、管理自治模式! 人们常常把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称之为差生,一般的老师往往认为,差生的学习之所以差,是因为其行为习惯不好,这种认识当然没错,但并不全面,根据我多年对教育教学特别是差生的观察与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差生的行为习惯不好,其实是由学习成绩欠佳造成的——尤其是小学生和初中生,由于家庭文化背景、个体智力状况以及学生性格差异等因素,某些学生因故在学习上落下一大截,知识欠缺、能力低下、学习成绩不及格,我们可不可以为这些学生设身处想一想,面对老师讲的知识他一窍不通,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他束手无策,他能不胡思乱想、调皮捣蛋吗?因为学生首先是人,需要一种精神寄托。既然无法在学习中体会自己的精神乐趣,这些所谓的差生必然会通过其他令老师头疼的不良行为来表现自己的存在。 由此看来,想转变差生,除了加强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和科学严格的行为规范外,还应帮助差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并以此树立起一种健康而稳定的精神追求。 一说到让差生获得成功感,不少老师会感到太难或根本做不到!的确,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内,要让所有差生达标特别是由此看来,想转变差生,除了加强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和科学严格的行为规范外,还应帮助差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并以此树立起一种健康而稳定的精神追求。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注定要让一部分学生失去成功的欢乐,乃至失去人的尊严,既然我们的至圣先师早就提出因材施教,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多次告诫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既然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是面对所有学生,那么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充满真诚的帮助每一位孩子获得求知的乐趣进而享受成功的快感。” 这自然又涉及一个关键问题,即何为成功? 不同的人,其一生的成功标志不可能一致。对此我们不加讨论,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不同的学生,衡量其成功的标准也不应是同一尺度。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发展”理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的明智,就在于他能从似乎都差不多的学生中,发现每一个人特有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志向,大胆地让每一个人的才能得到尽量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并不以及格率和升学率来衡量自己教育工作的成败,他感到满意的是:他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了全面发展的人、“合格的公民”,每一个人都在生活中找到了他的条件许可的合适的地位:能够成为科学家的成了科学家,能够成为劳动者的成了有道德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这里的每一个学生,当然包括我们所说的差生,如果我们把苏霍姆林斯基这一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教育思想用于指导我们的日常学科教学,那么我们就应千方百计的让每一位孩子在各科学习的每一个阶段都学有所乐、学有所得,不断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使所有学生——特别是差生平等地分享学习成功的欢乐。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决定尝试在教学中分层递进教学。 图片发自简书App 所谓分层递进教学,即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编成不同的教学组,采用鼓励性、激励性的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有所提高,我们可以把学生分为四个团队——学霸队(学习能力最强,知识基础最好)、提升队、普通队(学习能力中等,知识基础一般)、希望队(学习能力极弱、基础知识较差),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作业要求、测验考试等各个环节体现出四个层次,以体现出教学鲜明的针对性,每个学生所属的四个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习的进步,每个学生都可能按希望、普通、提升、学霸递进流动(当然个别的也可能出现与之相反的流动)。 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师教学的艰巨性、复杂性大大增强,每上一节课需备四套导学案,把这四套导学案又是在同一节课内立体操作完成。布置作业须在质和量方面提出四种不同的要求,考试测试教师要制定四套难度不等的试题。但对学生而言,这种分层递进教学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师教学的艰巨性、复杂性大大增强,每上一节课需备四套导学案,把这四套导学案又是在同一节课内立体操作完成。但对学生而言,这种分层递进教学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增强了他们尤其是差生的学习信心,从而激发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位学生都有学习上的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又激励他们向新的学习目标迈进,就整个班级而言,分层递进教学促进了班级浓厚学习风气的养成,进而推动了整个班级的明显好转,连原先学习最差、最不想学习的学生都开始把兴趣转向了学习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孩子自然就少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分层递进教学尝试提示我们:让每位学生享受成功,是他们从学习中体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快乐。这既是老师教学艺术的体现,更是我们充满人性的教育所应达到的目标之一,因为正是这种有所发现的快乐,对于这种靠着自己努力完成作业的欢乐,那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