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感红楼

      中学阶段的“红楼热”并没有使我沉浸在曹公描绘的盛极衰落的贵族琐事中,今年偶然打开多年前买到的《红楼梦》,从众多杂书课本中,我抽出“四大名著之首”,鬼使神差地打开了第一回。

      初读,只是觉得文辞华丽,晦涩难懂,对于古文爱好者,一定会大有收获,但后来重点在看作者对各种人物的塑造上,细细回味,也觉得此书不愧为“四大名著之首”。有人说,红楼不过是家长里短,没有什么可看的。但其实,自古以来,能把家长里短写得如此细致的人,历史上又有几个呢?

        对于此书塑造的人物而言,第一回写道“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或许可以认为,此书借贾宝玉之眼,给读者展现了各种“脂粉英雄”。

      以往,女不干政,而男性却才不配位,致使灭亡。正如冷子兴在演说荣国府时所说“谁知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贾敬好道,一心炼丹;贾珍一年只上一次班;贾赦“官也不好生作去,成日和小老婆喝酒”;贾政近日年迈,名利大灰。

        而贾府的女性,如林黛玉“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必致后不接受。”如薛宝钗在改革大观园时提出的“幸于始者怠于终,善其辞者嗜其利。”如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王熙凤在评价贾府管理能力的时候说到“林姑娘身体多病,薛宝钗: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宝玉心思不在这里。唯有三姑娘。也就是说探春是真正的'才自精明志自高。'”

      只是环境限制了她们才能的发挥,不免令人惋惜。从塑造的各种女性形象上来看,此书是反封建的,反男尊女卑的传统。

      值得一提的是贾宝玉的反封建,也许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或许都是“渣男,不务正业”,或许也不明白贾宝玉到底做了什么,以至于后世认为他反封建。

      对于贾宝玉,我也认为不过大家族的的普通男性,能有什么过人之处?但是,却有两件事扭转了我的看法。

      第一次印象改观是在他间接促死金钏后,贾府热热闹闹过节,而他却执意出门祭拜,在路上说到了对水仙庵的看法,当时的人们信奉、敬畏鬼神,而他却觉得不过是野史小说、曹子建的谎话。

      第二次是因为贾政要石呆子的扇子而不得,贾雨村为奉承贾府的权力而抄无辜者的家,他看不惯父亲这种做法,对他的父亲直言“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家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尽管贾政气恼出手,他也不妥协,这也正讽刺了当时官场的腐败,人心的凉薄。 而贾宝玉此时的形象的有血有肉的,或许我们很难想象因为一点小事把别人打压的家破人亡,可是那时的社会,人们内心默认的阶级观念,有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是做不出来的?

      贾雨村为私利恩将仇报甄士隐,为除祸患将门子赶出,攀附贾家,阿谀奉承,又落得什么下场?

      红楼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冥冥之中,皆是命数。”

        从一道一僧的出现到贾府的衰落,皆是如此。

      先是缘分的注定绛珠仙子为报恩神瑛侍者而下凡还泪,是宝黛的缘分;

      儿时“互换”信物,是板儿和巧姐的缘分;

      袭人阴差阳错拿到蒋玉菡赠予宝玉之物,是袭人与蒋玉菡的缘分;

      贾芸捡到红玉的手帕,是贾芸与红玉的缘分再是结局的注定贾府众男子不务正业,注定了贾家最后灭亡的结局;

      黛玉错还通灵石眼泪,注定了黛玉孤独的结局;

      晴雯心比天高,逞口舌之快,注定了被赶出贾府的结局;

      判词写尽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也写出了冥冥之中的命数贾府的败落,谁都难逃其咎。

      薛蟠、宝玉、嘉环不务正业,贾珍贾蓉父子俩狼狈为奸、甚至有聚麀之诮,贾琏偷吃致使情妇自杀却只是用钱摆平……

      家大,靠此风流之辈吗?贾府经费紧张的时候,贾母开宴会,贾宝玉只说“不管那么些,我只在此时过得好就行了”,凤姐强势羞说病,邢夫人愚笨、王夫人面善心冷……

      宫中太监来贾府要债,贾府却拿不出钱,甚至在贾琏要钱的时候,需要王熙凤变卖首饰,可想而知,他们的风流奢靡!

        黛玉是受神瑛侍者的浇灌而下凡还泪的绛珠仙子,而宝玉是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黛玉还错了泪,二人注定没有美好的结局。

      就此书的文采而言,金陵十二钗的判词是我震惊不已的。在后来作诗、处事上,无不体现着判词的内容,吾乃粗鄙之人,文中诗词歌赋,处处都是伏笔,而我无以言表

      待我再感红楼之时,再续上今日之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