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萌小曲
“我跟你讲哦,文科类的专业以后不好找工作,还是报考经济类的吧。”
“你千万不能和这种男生在一起,玩起游戏来没日没夜,哪会有其他时间来陪你,我和我前任就是由于这原因分手的,听我的准没错。”
“作为过来人,我得提醒你,进入职场要少说话多做事,经常向别人请教问题,注意和同事搞好关系,这样才有升职加薪的机会。”
每当我感觉困惑迷茫或是即将投身于一件新事情时,总会有人在我耳边喋喋不休的讲些所谓的道理。一方面我感谢他们替我排忧解难的这份热心,另一方面我碍于礼节这种俗事,把一句话憋在了心里许久,那就是,兄弟,请收起你的大道理吧。
人们在聊天中往往会不自觉的扮演智者的角色,以过来人的身份对话题中心人物施以理论的轰炸,美其名曰,这是为了让你少走些弯路。但殊不知,被说教者有时需要的仅是一句简单的安慰亦或是一个鼓励的眼神,太多的道理只会让他感觉无奈和厌烦。
我承认,有时这些道理可能会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可是这样的路却是不坚实的。有一个词叫纸上谈兵,即空谈理论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战国赵括谈起兵事来无人能敌,可一旦进入战场却因不知变通而获惨败。同样,面对填鸭式的教导,我们只懂得表面的对错,而忽视了内在的缘由。终有一日,当飓风来袭,我们之前所堆垒的理论的泡沫高楼将因为地基不稳而瞬间垮塌。
反过来想,由于我们每个个体存在的特性,那些教科书上延绵的道理并不能完全适用。也许当初我选择了文科,反而能利用专业的知识,顺利的在杂志社担任编辑;也许当初我接受了那个男生的表白,反而会喜欢和他一起玩游戏,给无聊的生活带来些许刺激;也许我初入职场,并不懂人情世故,反而可以通过现实的摸爬滚打慢慢磨练自己的意志。但这一切仅是也许而已,仅是想象而已,可我并没有什么机会来证实。如此看来,顺从道理实则也是剥夺了我们自主选择的权利。
今年春节,我回家待了近半个月,除了走访亲戚、同学聚会,其他的时间大多用来和表妹一起照看侄女了。小孩子真的是长得很快,去年国庆的时候,还咿呀学语,只会模糊不清的叫着爸爸、妈妈,现在两岁多的她竟然可以指着26个英文字母,标准的读给我听了。有了语言的互动,我和表妹便乐此不彼的充当小老师,教她讲故事,教她一些道理,类似于不可以碰电灯的插头,因为有电,不可以离电视机太近,因为对眼睛不好,不可以去摸鞭炮,因为会受伤去医院。而她呢,就像个复读机,不停地重复着我们的话。扑闪的小眼睛煞有介事的思考着,然后拉着我们的手,跑向离插头一米远的地方,边摇着脑袋边冲我们坚决的说“不可以碰,因为有电”。一时间,我们被可爱的侄女逗乐了,而她也确实接受了这些道理。
想当初,我们也是从侄女的这个年龄过来的,从老实的听妈妈的话,慢慢长大,到现在我却要求你收起大道理。这并不是因为青春期叛逆的延续,也不是因为我们自持骄傲。你必须分清,孩童需要的是认知,而成人需要的是感知。无论此刻我们的价值观是否完善,是否正确,成人无疑是一个具有自我行为能力和思考意识的个体。我们早已不再满足单纯的去听从寥寥几句的理论了。这也意味着,成人的我们,不仅要知道一件事情的对错,还要清楚这件事情为什么对或为什么错,而探究为什么的方法,就来自于我们的亲身感受。
我想,这世间没有什么能比亲身感受更美妙的了。如若结局为好,我们能细细品味过程的甜蜜,如若结局为坏,我们也能深深探索其中的艰辛。相信所有收获的感触都会比他人言论来的深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一杯水摆在你面前,很多人都劝阻你说这杯水很烫,不能饮用,而此时你脑中所得到的信息无非是这是杯热水,但热到什么程度,你没有任何概念。但假如你能亲自尝试一下,哪怕舌头会因此烫的麻木起泡,你却能将此刻的感觉深记于心,而这种体会是千言万语的描述所不能带给你的。此外有一点我需要特别声明,当别人告诉你这杯水是毒药时,我们就不能去涉险尝试了,换句话说,就是所有涉及法律和道德层面的道理,我们必须无条件的听从,没得商量。
最近在看《奇葩说》,我发现能够受到听众共鸣的辩手大多不是一味把人们放进逻辑的思维怪圈中无尽缠绕的,而是懂得讲事实晓道理的。他们把我们设身处地的放置在特定的场景里,描述一件事情,勾起我们的回忆,一旦这个举例触动到你的内心,那么不等辩手来阐述接下来的道理,你已经十分坚定地站在了这个辩方。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亲身的感受。
同样的思维可以扩散到心灵鸡汤文上,我看到网上的很多人在骂如今鸡汤文的泛滥和低门槛。但是有一点你毋庸置疑,为什么一篇简单罗列故事的鸡汤文会很容易受到各大微信公众号的青睐,因为这些故事里有你。试问,什么人会在朋友圈转发一篇职场新人处世之道的文章,是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们;什么人会在深夜看着手机中的一篇北漂文热泪盈眶,是离开家乡前往大城市奋斗的游子;什么人会拿着一篇单身也能生活的很好的文章来和家长据理力争,是渴望爱情不愿将就的适婚青年。
如此,便是感受的魅力。
嘿兄弟,请收起你的大道理吧。不如放任我们去感受,去体悟。亲手去触摸这世界的真善美,去碰撞这世界的假恶丑。让我们都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二零一六年二月二十二日 亥时 上海
(注: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简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