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二、勤三摩地(分二科) 天一、釋(分二科) 地一、因緣【若於過去、未來、現在所緣境界,能順所有惡不善法。能順所有下中上品煩惱纏中。其未生者為令不生,其已生者為令斷滅,自策、自勵、發勤精進。於彼所緣、於彼境界,自性、因緣、過患、對治,正審思察住一境念。】 前面是欲三摩地,這是第二科勤三摩地。分兩科,第一科是釋;又分兩科,第一科是因緣。 「若於過去、未來、現在」:這是三世所緣的境界,這個所緣裏面的境界都是什麼境界呢?「能順所有惡不善法」的境界,過去、現在、未來都有,能隨順惡不善法的生起。「能順所有下中上品煩惱纏中」:這惡不善法裏面有業,現在「能順所有下中上品煩惱纏」,單獨說煩惱,煩惱有下品、有中品、有上品。這過去、現在所緣境裏邊,能隨順所有的下品煩惱、中品煩惱、上品煩惱的這些惡不善法裏面。「其未生者為令不生,其已生者為令斷滅」,再解釋喔,「自策、自勵、發勤精進」:你能夠自己警策自己、自己勉勵自己,能夠發出行動來,發勤精進地修行。 「於彼所緣、於彼境界,自性、因緣、過患、對治,正審思察住一境念」。「於彼所緣、於彼境界」:境界就是所緣,所緣的也就是境界。但是這是分兩句說了,那麼把它分開說,就是過去的事情、未來的事情是所緣;境界指現在。現在是境界顯現在前;過去的、未來的不顯現在前,沒有境界,那是你內心裏可以妄想,所以可以這樣分別,這就是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的所緣境界。所緣境界的「自性、因緣、過患、對治,正審思察住一境念」。看《披尋記》。《披尋記》九七二頁:《自策自勵發勤精進者:自策自勵,謂於過去未來所緣境界;發勤精進,謂於現在所緣境界。如是別配,義如前說。》 「自策自勵發勤精進者:自策自勵,謂於過去未來所緣境界」,那叫自策自勵;「發勤精進,謂於現在」的「所緣境界」,這些惡法的滅除,需要發勤精進;「如是別配,義如前說」,像前面已經說過。【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 「即由如是多安住故」:你能這樣子正審思察住一境念,由於是「多安住故」:不是少的安住;「能正生起心一境性」:你這個禪定就現前了。地二、對治【於諸所有惡不善法現行諸纏,能令遠離,而未永害煩惱隨眠。】 這是第二科對治。「於諸所有惡不善法現行」的「諸纏,能令遠離」:由於你的戒定慧的修行,能令它遠離;「而未永害煩惱」的「隨眠」:煩惱隨眠還是沒有斷掉,這是說對治。天二、結【是名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第二科,結束這一段文。亥三、心三摩地【若復策發諸下劣心,或復制持諸掉舉心,又時時間修增上捨。】 這是第三科心三摩地。欲三摩地、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這兩科說完了,現在說心三摩地。 「若復策發諸下劣心」:因為你若精進地用功,難免就會疲勞;或者不是疲勞,但是也有些不守根門的這些事情,不修根律儀這些事情,不正知而住,你就會惛沈睡眠了,那就會有「下劣心」,惛沈睡眠。「策發諸下劣心」:就是舉,策發是舉。就是發動下劣心教它不下劣;「或復制持諸掉舉心」:你策發諸下劣心過頭了,就變成掉舉了。變成掉舉的時候要制伏它、要控制它,「制持諸掉舉心」。「又時時間修增上捨」:修這個增上捨。「或復制持諸掉舉心」是「止」,「若復策發諸下劣心」是「舉」,「又時時間修增上捨」是止、舉、捨這三個方法。這個「捨」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這個止、舉兩個方法用得很適當了,心裏面明而不沈沒,寂靜而不動亂,這個時候明靜平衡了,你就任運地叫它保持明靜,這時候叫做捨。看《披尋記》。《披尋記》九七三頁:《若復策發諸下劣心等者:於時時間為治惛沈,修習舉相,是名策發諸下劣心。於時時間為治掉舉,修習止相,是名制持諸掉舉心。於時時間為得正定,修習捨相,是名修增上捨。》 「若復策發諸下劣心等者:於時時間為治惛沈,修習舉相」,惛沈就是下劣,修習舉相就是策發,「是名策發諸下劣心」。「於時時間為治掉舉,修習止相,是名」叫做「制持諸掉舉心。於時時間為得正定,修習捨相,是名修增上捨」。這樣子。【由是因緣,於諸所有惡不善法,若能隨順惡不善法及諸善法,若能隨順所有善法自性、因緣、過患、功德、對治、出離,正審思察住一境念。】 「由是因緣,於諸所有惡不善法,若能隨順惡不善法及諸善法」:「由是因緣」,由於前面這個止舉捨的因緣,由止舉捨的力量為因緣,於諸所有惡不善法,過去、現在所有的惡不善法。「若能隨順惡不善法」:過去、現在、未來的這些境界,有的境界它是能隨順惡不善法的,有的境界能隨順諸善法的。把那個「若能隨順」這四個字貫下來,「若能隨順惡不善法」,若能隨順「諸善法」這些事情。若能隨順所有善法的自性、因緣,若是隨順惡法的自性、因緣的過患,隨順所有善法的自性、因緣的功德,隨順惡法的應該加以對治,那麼就能出離了惡法,「正審思察住一境念」。看《披尋記》。《披尋記》九七三頁:《自性因緣過患功德等者:此中差別隨應配屬惡不善法及諸善法,準前應知。》 要互相配一下,剛才已經說過了。【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乃至廣說。】 你能這樣子常常地這樣安住,你的禪定就現起了,「乃至」像前面「廣說」。看《披尋記》。《披尋記》九七三頁:《乃至廣說者:謂如前說,於諸所有惡不善法現行諸纏,能令遠離,而不永害煩惱隨眠,是名廣說應知。》 這樣意思。【是名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這上面說這個心增上力是指止舉捨,用止舉捨的方法來調心,叫「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2018.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