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通编小学语文教材专家,中央电视台播音员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什么好处6?
朗读会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声音想象画面,帮助记忆。
我们怎么做才能朗读得更好?
朗读是朗读者的再创作,有声语言是二度创作。文稿是一度创作。从文字到有声语言,不是简单的创作。表层的转换不行,把方块字转化为清晰的生动的有声的语言,不仅知道内容,还要受到感染。
理解——感受——表达
三个环节一个不能少,有声语言的表达建立在语言理解的基础上。排出生僻字之外,建立感受,最后是表达。
朗读的过程,理解作品,具体感受,形象表达。理解是基础,边理解边感受,互相交融,水乳交融的。
广义备稿,平时生活中注意观察积累。非常重要,生活经验多积累。
狭义备稿,具体到某一篇,划分层次,概括主题,联系背景,明确目的,分清层次,把握基调。
基调,一篇文章总的感情色彩和总的内容。不能忽视变化。根据内容变化进行调整。要求:一,贴切,态度要鲜明。二,基调要统一。比如余光中的乡愁,基调有一个递进过程。《春》的基调,欢快,喜悦。但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基调的变化。作品的来龙去脉要弄清楚,背景,时代特点等等。比如《乡愁》的朗读,不是一开始就是悲伤,开始时候,是少年对母亲的依恋,孩子的感觉要有。席慕容的《乡愁》,“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要照顾到全篇的变化,乡愁真切又模糊,要意味深长。《第一场雪》。中国之声有一档,我们曾经读过的语文课文。眼睛里要有视像。经常会出现见字出声的毛病,读词读句子,单摆布割的毛病,不连贯。还有没有重点没有变化,一个基调,还有语言比较生硬没有感染力,还有不够准确。有基调有感受,停留在理性层面上,不感人。
有声语言必须是感性的,随着作品一步步展开,感官,心跳,感情也与作品一点点贴合。内心要跟着动起来。朱自清《背影》,要把感受与理解结合起来。
三,用声音来表达,就是用声音来编织一幅图画,声音是有色彩的,声音是有温度的,我们要好好使用它。每个人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声音都有好的一段,中音区,高音区或者低音区。只要用心了,用情了,都特别感人。日常交谈,说的都是自己想说的话,表达会特别清楚,感情色彩也特别准确,是真实的。朗读作品时,是别人写的,当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也就准确了。越与作者贴合越真实。在不同的场景里,不同的对象,用声都不一样。对每个学生说话语气肯定不同,包括节奏,因为有针对性。朗读课文时也是如此,也要有目的,有针对性。不同的距离,不同的方位也不一样。比如你去吗?比如近的,远的,声高声低,音量都不同。自言自语,与对几个人说话也不同。要善于想象场景。
在森林里,又饿又累,发现了房子,怎么表达?要表现出惊喜。平时要留心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