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衬,指反面的衬托,用相异、相反的事作背景,烘托主体,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
(1)岸上那片田地衬着炒米粉样的江水——就更加显得绿油油的好看,叫人恨不得倒到那里去睡一觉。天上流着些白得发亮的浮云,跟远山联成了一片,仿佛一伸手就可以摸得到。里面可只滚着黄老先生那种沉重的嗓音。有时候还夹着吸鼻子的响声。(张天翼《砥柱》)【外面那使人沉醉(衬体)的景色与船舱里的气氛形成明显的反差,反衬出黄老先生那令人厌恶的虚伪和平庸(本体)。使得美者益美,丑者益丑,虽没有对黄老先生作正面描写,读者却对他已有了鲜明的印象。】
(2)北国的冬天多么冷啊!那年的冬天对她又是多么温暖!她从来不曾想到,爱情竟是这样的迷人,这样的令人心醉!(谌容《人到中年》)【为了事业陆文婷疏忽了婚姻,迟到的爱情给了她无限的温馨。在寒冷的冬天她竟会感到异样的“温暖”。反衬生动地表现出了人物的独特心态。】
(3)爸爸变了棚中牛,今日又变家中马。笑跪床上四蹄爬。乖乖儿,快来骑马马,爸爸驮你打游击,你说好耍不好耍?小小屋中有自由,门一关,就是家天下。莫要跑到门外去,去到门外有人骂。只怪爸爸连累你,乖乖儿,快用鞭子打!(流沙河《故园六咏·哄小儿》)【作者用孩子的天真嬉闹(衬体)反衬父亲的不幸遭遇(本体),更增添了人物的悲剧性。幼儿的无知无忧与成年人的饱经忧患形成鲜明反差,悲喜叠加中道出了人情世态的冷暖与凄凉。似滑稽,然而却寓意幽深。】
(4)除夕,处处花炮飞鸣,家家笑语满堂。然而,在离金门不到一海里的一个无名岛上,却灯火零落,寒风呼呼。(沙东彦《除夕》)【没有处处花炮飞鸣(衬体),怎显得出无名岛上的灯火零落(本体)?没有家家笑语满堂(衬体),怎感觉得到无名岛的凄冷、孤寂(本体)。反衬修辞手法,不仅突出和强调了两个景象的差异,而且在这种差异中刻画出边防战士守卫边防的崇高敬业精神。】
(5)艅艎河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曾被人们赞为“文外独绝”。本来“蝉噪”和“鸟鸣”是破坏山林幽静的,可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却能反衬出“林愈静”、“山更幽”来。反衬修辞所体现出的艺术辩证法,在这里把“动静相依,以动见静、动静转化”的客观规律呈现在读者面前,描绘出一幅优美、深邃的意境。】
(6)屋子里是那样寂静,都能听得见压在枕头下面的手表的滴嗒声。(航鹰《丧事》)【用动描写静,以有声描写无声,是很好的反衬手法。手表的声音不注意是很难听到的,何况压在枕下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衬体),可见屋子是多么寂静(本体)了。】
(7)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而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老舍《济南的冬天》)【在文中,语言大师老舍调动了各种色调来反衬济南的冬天。用北平的“寒”色反衬济南冬天的“暖”色,以伦敦的“暗”色衬托济南的“明”色,将热带地区的“热”色来衬托济南的“温”色。在天南海北、各地风光的背景上,展示了济南冬天的温煦和暖,天高地秀。以光、色的具体形象启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
(8)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这首诗是写一个女子在风雨交加的时候因见到意中人而欣喜的感情。通常“凄凄、潇潇、如晦”的“风雨”(衬体),会给人增添无尽的愁思,可是,因为意外地见到了意中人,哀景也会增添欢乐的色彩(本体)。“物随情移”,反衬手法使得主观心态和客观环境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诗中的三个反问句,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女子坦诚、热烈、毫不掩饰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