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曾写过一首《避免》:
“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
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总有些人为了避免未来的失望,以至于当下不敢开始,觉得这样就能不需承受失败带来的痛苦。
就像在学生时代,我们有时候总会对那些只会埋头苦读的同学有种排斥和抵触感,觉得不就是死学吗,只要我认真学,肯定学的比他还好。
在贺淑婷的《你凭什么上北大》中,她的老师对她说了这样一席话:
“你只是懦弱!你是不敢尝试,你只是不敢像他们一样地去努力去刻苦,因为你怕自己刻苦了也比不上他们,刻苦了也考不了第一,结果反遭人耻笑。你宁可不去尝试,只是因为有失败的风险,而你甚至连这一点风险都承担不起。因为,在你心底,你根本就没有把握。”
对自己的实力没有自信,因而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就像有些人总将跳槽挂在嘴边,但几年过去,还是停在原地。他们往往有个共同的特征:缺乏核心竞争力。实力不足,同时也害怕新的环境所带来的新风险,所以只是说说而已。
在《楚门的世界》里,楚门从出生就在桃源岛上,一直在岛上呆了三十年。偶然的一次机会,他竟发现自己是一档真人秀的主角,而自己身边的所有亲人朋友都是演员,自己从出生起的生活就展现在全球观众的面前。
知道真相后的楚门费尽心思地逃过无处不在的镜头,坐着小帆船要离开桃源岛。导演为了阻止他而制造了最大级的海浪,而楚门将自己绑在了小帆船上。不自由 ,毋宁死。
最终他到达了桃源岛的边界,那也是走出摄影基地的出口。此时导演对他说了这样一席话:“外面的世界,跟我给你的世界一样虚假,有一样的谎言,一样的欺诈。但在我的世界里,你什么也不用怕。”
楚门无言,他鞠了一个躬之后,决绝的转身走出了门去。他知道没有风险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他将自己虚假的三十年扔在身后,转身迈进了自己的人生。
他将要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着无数风险难题的世界。他在那里既没亲人,也无朋友,没有工作,也没资产。
我们面对的选择,也许只是一句要不要说出在口里含了几年的我爱你,要不要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要不要跳槽……
2
要做重大选择的时候,我总会问自己:这个选择本身对三年后的我有何影响?
例如是否买下一件中意很久的衣服与是否买下一个合适的房子,两者的影响自然不同。
衣服除非特别昂贵,超出自己的负担能力,一般对三年后没什么太大的影响。因为那时它可能已经过时,或者已有其他衣服成为你的心头好。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买下房子,三年后可能还在还房贷。而这部分房贷支出会不会影响到自己正常的生活,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需要自己权衡。
问一问自己三年之后它对你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这个方法同样能够化解生活中许多无关痛痒的小事。
比如到底要不要吃一顿想吃很久的大餐,来一次自己想去很久的旅行。一般来说,这些事对三年后的影响都不会太大。
有些人总会一直纠结于到底要不要去,要不要吃,致使很长时间都不能专心于手头上的事。要知道每个人的意志力,注意力都是有限度的,在这些无需犹豫的小事上浪费精力,非常可惜。
如此来权衡一个选择所带来的风险大小,就比较容易做出选择。
3
害怕风险,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在有些选择面前,有些人总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自己还不够强大,做不了这样的事。
Facebook的创立最开始的时候是源于扎克伯格想满足人们的相互联系的需要,但是他并不懂得创业。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先是和朋友一起创建了一个满足学校学生联系的社交网络。后来继续学习,将这个社交网络扩展到全国,全世界的。
如果,他觉得需要先学习商科知识,设计,传播学,才能创业的话。这个世界就没有Facebook了。
有了目标和风险,才能不断推动自己去学习进步,而不是等自己强大起来再做事。
只有开始做了,才能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行。就像知乎上有很多人都在问:我这样的文笔到底能不能写网文?其实谁都不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没有任何人可以预见别人的人生。
若是提问者真心喜欢写作,就算有很多人明确告诉他,你没有写网文的天赋,他仍会再次执笔。坚持下去后,就算写不了网文,也会在其他文学形式上有所建树。
向别人提问类似问题的人一般都在离起点的不远处踌躇不前,他害怕失败,害怕浪费了精力与时间,害怕承受自己被否定后的痛苦。他提问问题的本质只是是想降低做事的风险,有人鼓励,有人推他一把罢了。
勇敢,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心怀恐惧,却依然奋勇向前。只有勇敢的开始,才能有一个结果。“世界上从来没有白走的路,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即使失败,也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