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课默写两首词。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诗词默写,学生会出现死记硬背的问题。导致出现错别字,不会运用等等的问题。学生默写也会偷懒,不愿意自己预先去背默。每一次默写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去重新读这个诗词,并且画出思维导图。
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怎样开头、过渡和结尾,景和情分别是什么?这是一般要回答的问题。
比如第一首《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开篇先写倒影在水中的明月,原来是诗人把酒赏月,感慨时光流逝。下阕是想象,乘风飞到故国,看旧山河。斫去婆娑的桂树,月光更多。
第二首《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写的是纳兰性德的羁旅之情。所见所感。“深秋远塞若为情”中的“若为”意思是“怎样”或“为什么”。这个词在古诗词中常用来表达疑问或反问,具体含义可以根据上下文来理解。例如,在纳兰性德的《浣溪沙》中,“深秋远塞若为情”可以理解为“在这深秋的边塞,我的情感该向何人倾诉”。上阙首句交代羁旅的事由。下面写所见所闻,尾句写所感,上下阕的格式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