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我在故宫修文物》
的确很好看,看完我都想去这里工作。不过考虑到我平庸的审美,平凡的文凭,人家也不会要我啊(摊手,jpg)
我没去过北京,所以不知道故宫博物馆长什么样子。我的历史不够好,所以不知道故宫有多少宫殿。想去旅游的,请移步百度。我只说说通过这部纪录片,我看到的。
红墙黄瓦的宫殿。伸出墙头的杏子。厚重的大红门。种植的漆树。修理文物的师傅们。
故宫的作息是朝八晚五。相比外界,这里好像处于另一个时空。手工作业的缓慢和宁静令时光变得悠长。
我所了解的文物修理部又分为青铜器,织绣,钟表,书画,陶瓷,漆器,木器,百宝镶嵌等。那些流传百年的文物,在时光的磨损下,变得暗淡。这些修理师傅,给了它们新生。文物修理,各有各的规则,繁复细致,当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我想说的是,通过文物,我们看到了什么?
看纪录片时,有这样一句话:那时候,做不好是要被皇上砍头的。但是我们要是做不好,院长也不会砍我们的头。 可能是我的关注点比较清奇,这句调侃的话我记的倒很深刻。其实,这句话从另一个方面说出了古代皇权至上的现实。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是皇权与相权竞争,直到明朝废相,到清朝皇权高高在上,再无人可侵犯。皇家的东西,是必须要做好的。做不好,可能就是性命难保了。仅从景德镇贡瓷来说,他们每次做的数量都是固定的。即使是有瑕疵的,也不能随便流落民间,只能砸碎掩埋。所以,贡品一出,必属精品。那些被遗弃的残次品,就以碎片的样子沉在了土里。一方面,我们的确能够看出古代工匠的匠心,精益求精。但是另一方面呢?那些有点瑕疵的东西难道真的就不能用吗?我浅薄地认为并不是单纯地追求完美,只是皇家是不能与别人一样的。所谓独一无二,普通人家哪里能用和皇家一样的东西呢?即使你的只是次品,可能也是不允许的吧。
可能看了上一段,你会觉得匠心好像也没那么了不起了,有点像是被皇权逼迫的产物。然而,这匠心哪里是仅靠逼迫能造出的?它是那样一颗澄澈而专注的心。通过文物,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封建制度,更重要的是匠心啊。我虽未看过博物馆里的文物,但通过纪录片,我有幸看到了那些陈列的文物。仅以片中的王津师傅修的一座宫廷钟来说,整座钟精巧华丽。它不仅有走时功能,更有演艺功能。到时间,鸟儿,狗,鸭子,整个钟所有物件都在活动。它不是件死物。那么多精巧的零件,那么多精致的画面,不是仅靠逼迫能够产生的。当年制造这座钟的人,肯定也是怀着热爱和快乐去制作的。我几乎可以想象到,那些工匠一点点地看着它完成,脸上是怎样的笑容。就像王津师傅花费了许久,才终于修好这座钟时脸上的笑。细致,负责,热爱,这是匠心。匠心从未消失,它存在于每一件美好的物什里。就像纪录片中所说,修理一件文物,就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也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过去的时空里,有人这样做过。现在的自己,也将这样做下去。我们,都应该这样做下去。
美玉不仅在修理好的雕琢里,也在每一个修理的工匠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