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8号的豆瓣#朴树如是谈#中,一位网友说“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事,都把人推向又丧又拧巴的状态。请问你怎样看待这种生活状态?”
“拧巴够了就知道你需要什么了”。朴树这样回答到。
看到这一条回复的时候,我不再往下刷新,所有的往事开始在我的脑海里回旋。这些年我又何尝不是在拧巴地生活着呢?
中学的时候学习成绩还算优秀,甚至是大家的学习典范,不逃课,不捣蛋,听话乖巧。大家都认为我应该很开心,很快乐。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无数个夜晚我自己偷偷地躲在被子里哭泣,无数个瞬间我想着自杀这件事。我当时的一个心愿是:长大工作后,要攒一笔钱,去看心理医生。另一个心愿是快乐一点,再快乐一点。我在同学留言簿上写的最多的祝福语就是“天天开心”。
初三年级的时候,读到一篇文章,已经忘记具体的内容。但是教会我:不能轻易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我们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我们的生命不仅仅是自己的,我们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活着,还应该对父母负责。
从此之后,我鲜少去想关于自杀的事情,或许说是不敢去想,是压抑住了自己的这一想法。但还是时常会有阴郁的心情。
我们的高中会有一个理科实验班和一个文科实验班。初中升高中时,成绩排在前60位的分在了理科实验班。很幸运也很不幸的,我在理科实验班。
在高中的很长一段时期,我避免去看课外书,避免去看一些细腻和伤感的文字,因为我会陷入其中,我会脑仁疼,我会想太多。我害怕自己再度会陷入想自杀的深渊中,我不想做一个太过悲伤的人。我不想自己时常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我有很多的功课要做。父母,老师,同学……从来关心的都只是学习成绩,能看见的也只是名次。
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我是拧巴的,我不知道该选理科还是文科。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理科,以后好找工作”。这是外界的声音。
“从测试上来看,我更适合文科吧,而且文科对我来说也更容易,可是我怕自己再多看文绉绉的东西,会再次陷入不好的情绪,我害怕自己在那个黑洞里出不来……”这是内心的声音。
父母是老实本分的农民,没怎么受过教育,也不懂,一向都是说“你自己决定吧”。我当时没有咨询老师,老师也没有找我谈话。
拧巴着拧巴着,我继续留在了理科班。成绩开始下降,我开始焦虑,开始怀疑。老爸也开始焦虑。我开始应对自己,应对老爸。
我依旧不能多看细腻的文章,哪怕只是像《哲思》、《读者》、《青年文摘》这样的杂志里的一些文章。记得当时班上一位同学买 了一本书《花田半亩》,书里讲述的是作者田维在身患绝症后对于生命和青春的思考和感悟。作者田维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患上了一种免疫力低弱的疾病,但是她一直坚持学习,后来考入北京语言大学语文系,在大三的时候去世了。
书里细腻的文字、对于生命的思考、青春的书写和感悟、对于音乐的感受都吸引着我,但是读的并不轻松愉快,而是沉重悲伤,会让我思考很多关于生命、关于未来、关于自己的小情绪的事情,似乎我又开始偏离了学习的正常轨道,当我发现自己可能再次陷入自己的“黑洞”里,我停止了阅读那本书。我强迫自己去学习,少去思考。
是的,我这样度过了我的中学时代。而直到现在,很多人还在羡慕我那时的学习成绩,能拿奖学金,能上排名榜,能考上一本的大学。
是的,高考的时候没有发挥出色,考完数学的时候我自己就去操场上大哭了一场。但是还好,上了一本线。和老爸争吵过还几次之后,我放弃了复读,我选择去北方的学校读一个我自己都不知道的工科专业。因为我填的所有经济和文学类的专业都没有被选上,我被调剂了。我也被告知,写作是少数人才能做的事情,能成名的更是少之又少,你有那个天分吗?
那是个无比漫长的暑假,充斥着责骂、争吵、冷战、眼泪,我游荡在街头,我闷在房间里听歌、听广播、写字。
夏天过去,秋天到来,我带着半分赌气搭上了北上的火车。38个小时的硬座,欣喜和好奇是大过于忧虑的。第一次搭火车,第一次看见大海……
是的,我是一个无比喜欢大海的人,中学时就想过去海边上大学,只不过最终的学校不是最初的梦想。但是还好,有海,有安慰。
在大学里,绘制工程图的时候我偷偷的哭过,因为不懂,因为太难。上专业课的时候我也常常听不懂,或者听到犯困睡着,或者玩手机。但是乖学生的本质让我没有完全放弃,我还是会强迫自己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虽然考试前认真一点复习,还是可以及格、甚至拿到还可以的分数,但是有些东西不是努力就可以得到的,比如说一个优秀的工程师。
我也知道自己并不快乐。
我会更乐意去上一节选修课,乐意去蹭文学院的课程,乐意去图书馆看一些课外书,我会在课堂上偷偷地看《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白鹿原》《活着》……乐意和大家讨论三毛、张爱玲,而不是自由度、三视图。
我更开心的是在大二的时候,我终于又可以看进去比较细腻的文字了,甚至有些阴暗。比如说安妮宝贝的《眠》《二三事》,比如说高中时放下的《花田半亩》。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仍然会想太多,会难过,但是情绪不会积存在心里很久,自己能够很快地走出来,不再那样的恐惧那个黑洞。
拧巴的我在选择第二专业的时候,仍旧放弃了文学院的课程,因为视野太狭隘,因为功利之心太重,因为没有人支持……我选择了国际贸易专业,一个看上去听上去可以赚钱的专业,一个看似可以和我的第一专业相辅相成的专业。也还好,我喜欢英语,我也不排斥经济学原理和贸易理论,至少我能很快地理解,上课不再像是在听天书,甚至于每周最开心的事情是上第二专业的课。在很多人逃课的时候,这真的成了我休息和放松的课堂,成为我痛并快乐着的一件事。因为相比工科,我更享受这样的课堂。
可是如果可以重来,我可能也不会选择读文科,但是我一定会在选择第二专业的时候选择中文专业。
毕业的时候,放弃了新媒体编辑的工作,因为当时的平台所发布的东西不是我想要的。放弃了书店店员的职位,因为大家说那是高中生都能做的事情,而且工资不高,尽管开一家书店一直是我的梦想,读书写字也是我的理想生活。我选择了外贸的工作,也还好,还算开心,只是读书、写字、书店这些字眼仍旧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自认为尽职尽责,任劳任怨,该加班时加班,老板也很满意。9个月过去,因为种种原因,辞职了,回家了。
再次考虑自己的职业方向时,我再次迷茫了,像毕业时那样。
“你考公务员吗?”“你考老师吗?”“一定要去大公司呀!”“继续做外贸吗?”外界的声音一个接一个。
我也跑过很多公司,去面试,通过了,最后的结果都是拒绝去上班。机缘巧合一家青旅老板在网上看到我的简历后给我打电话,我就躲在了这家青旅,直到现在。我每天看人来人往,我走过这座小城的大街小巷,去到每一处景点,去发现她的美,增加对她的感情。我开始读书,写字。在24岁这个本应该奋斗的年纪,我安静下来生活,我给自己时间去思考,关于生命,关于未来,关于生活……我依旧会情绪不好,但是我不再害怕黑洞。我不再按照别人的想法和意愿来生活,我不再只遵循大多数人的生活轨迹而隐藏起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
回望来时的路,一直拧巴地走着,也不断地在认知着这个世界,认知着自己。除开不好的情绪和压力,这一路也会给我不一样的收获和认知,正所谓“每一段经历,都是我的宝贵的财富”。
我不知道我有没有拧巴够,但是我越来越知道我不喜欢什么,不想要什么,我越来越知道每每能够用文字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的时候,我是开心的自在的。
如今回忆袭来的时候,我已经不再像经历着的每个当时一样挣扎、绝望和痛苦。
“拧巴够了就知道你需要什么了”。
要去相信,总有一天,会找到出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