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一下,虽然官方上的三国时代是公元220年-280年,而咱们的主人公曹操生卒年则是公元155年-220年,完美避开三国。谁让他一生名义上仍是汉臣呢。但作为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我内心是更愿意把它划到三国时代的,姑且就叫汉末三国时代吧。
谈到曹操,每个人心里的形象想必都不会一样,但有一点可以可以肯定,熟悉他的人,要么爱他,要么恨他。他就是这样一个个性及其鲜明的人,有着许多面,这些面有些看似矛盾,但却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位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出色领导者,放在今天,他身上仍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曹操这样一位大人物,小时候注定不是一个乖宝宝。有这么个故事,说曹操年轻时候不务正业到处游荡,他叔叔看不下去了就到他老爹曹嵩面前告状。曹操为了一劳永逸,想了个法子,他故意在他叔面前装作眼斜嘴歪,和他叔说中风了,他叔一听赶紧去找曹嵩,说阿瞒中风啦,你快去瞧瞧。曹嵩于是把曹操叫来一看,结果曹操正常的很。曹嵩就问:你叔说你中风了是怎么回事?曹操答:哪有的事,我叔看我不爽,故意咒我的。当爹的自然是更信任自己儿子一点,就怀疑他弟原来告的状估计也是在冤枉他儿子,从此之后,曹操叔叔告的状曹嵩再也没有信过。曹操计谋得逞,越发皮了起来。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曹操年轻时候已经是如此会利用人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了,他准确的抓住了他爹的心理,并不惜以冤枉他叔的方式博得他爹的信任,可见他是个可以为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说到曹操的不择手段,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三国演义里面他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历史上对曹操杀害吕伯奢一家描写不尽相同,孙盛《杂记》里写曹操误杀好人后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里用凄怆一词写出了曹操心里是知道自己错的,但事已至此也无可奈何。而作为头号曹黑的《三国演义》就没那么客气了,直接写曹操杀完人后心安理得和陈宫解释。不过不管他凄怆与否,他的心狠手辣是真的。但我正欣赏他这一点,在人性彻底暴露的乱世,胜者为王,优柔寡断(参考袁绍)和心慈手软(参考刘璋)之人,必定要被淘汰。
然而曹操成为一代奸雄的路还是崎岖坎坷的。他没有袁绍四世三公的家世,这在现代都是很难逾越的鸿沟,更何况讲究门阀的古代。但曹操拥有一个出色的领袖该有的几乎全部气质,这使得他在群雄纷争的汉末三国时代杀出重围,成为最具实力的一方诸侯。那曹操到底有哪些气质呢,我们来看看。
首先就是胸怀。所谓胸怀,也可以说成格局,就是心胸的包容度。一般而言,一个人的胸怀往往与一个人的野心密切相关。试想一下,一个立志想当国家领导人的人会不会每天在社交媒体上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与人互怼,肯定不会,人家格局不在那。当然,美国除外。曹操的野心自不必说,而他的胸怀配得上他的野心。曹操曾带着重金去找当时一个很有名气的人物评论家许劭,让他来评价一下自己。说是评价,其实也就是夸夸自己,谁没事干花钱找骂。许劭这人也是有操守的,就是不说。后来禁不住曹操无赖的追问,就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完哈哈大笑,显然是很满意。曹操认可了这评价正是因为许劭说中了他的野心,他正是这个时代的奸雄。胸怀可以说是一个优秀领袖最重要的品质,直接关乎最终的成败。最明显的反例就是袁绍(第二次提到他了),袁绍属于有野心但却没有胸怀的人。还有一个人就是刘表,不过人家是既没有野心也没有胸怀,可惜生在了乱世。
其次就是用人。这一点大有说头。为什么曹操如此狡诈多疑,仍有那么多人才甘愿为他所用甚至死心塌地?这就不得不说他的人任人原则了。他是唯才是举,只要你有才,甚至是某一方面有特长其他一无是处甚至是劣迹斑斑,曹老板也照用不误。曹操先后发了三次求贤令,他的《短歌行》里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也可见他求贤若渴的态度。咱们的曹老板既然如此招揽人才,那用人自然也是有他的心得。他虽然多疑,但用人方面却是用人不疑。曹操本身就有雄才大略,是个出色的军事家,还是《孙子兵法》的第一个注解人,同时又喜欢听取属下的意见。从郭嘉与曹操第一次交谈出来说的那句“此真吾主也”就可以看出曹操在他的属下心里确确实实是个英明的主公。
曹操知人善任,善于抓住人心。比如说许褚,曹操看出许褚没有心机,忠于主公,于是留作贴身护卫。再比如司马懿,曹操看出来司马懿深藏不漏,是个城府极深的人,就对他放风筝一般牵制,使得司马懿终曹操一代甚至曹丕和曹睿一代都没敢轻举妄动,可惜他太能活了。曹操可以说了解他手下的每一个人,那么熟读《孙子兵法》的曹老板用起人来自然是知己知彼,游刃有余。这一点在合肥之战曹操写给张辽等三人的信中有明显的体现。当时曹操给他们信函时说“贼至乃发”。当孙权打过来时,张辽三人打开信函,上面写着“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不得与战。”由此可见,曹操对他们三人的性格都是及其了解,所以才能做到未雨绸缪。
曹操身先士卒,军纪严明。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其实打得非常艰苦,最后通过烧了袁绍粮草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偷袭淳于琼的运粮队的作战中,曹操其实是身先士卒的,并且一度身处险境,最后曹军奋力死战才把对手击败。关于曹操的军纪有个故事则彰显无遗,曹操在某次出征时下令士兵不准踩踏农民的麦田,否则军法从事。结果曹操自己的马反倒是先受惊跑到麦田里了,曹操通过“割发代首”以严明军纪,使得士兵们个个敬畏,也都没人敢犯。
曹操还是一位很有心得的眼泪使用者,曾通过流泪来收买人心,比如嚎泣典韦。这一点曹操或许比不上大耳刘备,但也不遑多让。最出名的一次就是赤壁之战后,当时曹操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在众臣面前哭叹“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曹操这一哭大有学问。首先,体现自己对下属的爱重和挂怀,拉拢一波人心;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曹操这一哭等于骂了帐下所有谋臣。谋士们个个都是聪明人,自然懂这话中的含义,估计当时也都脸红了。这种不动声色的骂,才是最高境界,比起发怒骂人不知高明多少,那样既伤和气,又容易让属下产生逆反心理。
最后,我个人最欣赏曹操的一点,还是他不拘于封建的各种制度,追求人性的自由。为什么这么说呢?且看曹操在选继承人的时候的做法。他一开始偏爱曹冲,甚至想立曹冲为继,可惜冲儿命不好,死的太早。之后便是大家熟悉的曹植曹丕争储了。有些人一定奇怪曹操为什么非得拉曹植起来和曹丕争,就这么不待见曹丕?其实不待见是一方面,最主要还是曹操想立贤。他不拘于封建礼教立长的传统,一切按自己的想法来。后来曹植失败了也是因为曹操发现曹植这个才高八斗的宝贝儿子确实只适合弄弄文学,曹丕确实是更像自己的。曹操虽然更喜爱曹植却立了曹丕,不是囿于礼教,而完全是为曹魏政权考虑。在曹操的谋士里面,他最喜爱郭嘉,对于荀彧却只是尊重。曹操之所以喜爱郭嘉,还是因为郭嘉是个更纯粹的谋臣,并懂得曹操心里的想法。然而郭嘉就是上文提到的劣迹斑斑的典型,曹操不在乎郭嘉的别的方面,也足见其更注重的是人性。
总结一下,曹操是个人物性格非常复杂多样的一个人,读他的一个故事,往往只能了解一面的他。今天我也只是重点分析了一下曹操作为领袖的一些特质,他还有很多其他的人格魅力,留给大家去感受。同时他还是个出色的诗人,他的作品和他的性格一般,充满了豪迈气概。曹操是历史长河里耀眼的光芒,他,是一个永远读不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