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听过这句话:选择比努力重要。
从投资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我们选择相信社会财富是一个正态分布的众数世界,还是选择相信这是一个强者恒强的幂法则世界。
过去的一年,我选择成为幂法则的信奉者,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大量与人有关的随机变量都会呈现重尾甚至幂律分布。
过去的一年,我把大部分资金投入到“股票市场”来验证这个理论,结果符合预期。
如果将这个理论方法套用到未来,成功的概率又有多大呢?
我决定制定一个简单的检验方法,套验在过去15年的股市历史。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如果人性不发生变化,经验就能够得到复制。
假定一个投资理念:
如果强者恒强,那么从某个投资产品的某一段时期的“优质”表现,来预测这种优质的表现在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内仍然能够延续。
选择标的:
2003年到2017年期间,中国股市中的开放式基金(需要剔除因巨量赎回而导致的净值异常的基金,分级基金,etf,qdii,lof基金以及当年成立的基金)
数据来源:天天基金网
研究方法:
首先找出一个确定性的指标,将此指标作为投资标准,进行模拟验证,具体的方法为
1. 选出当年第一季度的季度基金冠军,并假设改基金在随后的3个季度中仍然有超越股市平均水平的表现
2. 假设在第2季度的第一天买入,并且在第4季度的最后一天卖出,计算当年3个季度的收益回报率
3. 对比证明这种投资方式的有效性及成效性
研究的局限性:
1. 研究时间跨度长,不考虑当年市场的波动情况
2. 不区分牛市,熊市和震荡市, 不研究趋势的指标
3. 对股市认知的局限性
下表为2003年至2017年基金季度冠军与年度冠军表现(数据来源天天基金网,实际数据上略有误差)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个统计表,就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信息:
在过去的15个年中,购买第一季度冠军基金的朋友,能买到当年的冠军基金的机会有7次。对比目前市面上近2000多只基金,这个方法让你妥妥地进入TOP1。
第一季度的冠军基金成为当年年度冠军的概率为46.7%。并且这种结果出现的集中度非常高,分别是2017年,2016年,2015年,2007年,2005年,2004年和2003年。
但是我们还有超过53%的概率没有选到冠军啊,这样的情况怎么破?
在统计的15个年份中,TOP类基金的年初表现与年尾表现一致性非常高,也就是说,即使当年的第1季度冠军基金没有成为年度冠军,但是其高盈利的表现仍然很好。
同时有5个年份,当年的冠军基金是在第3季度末产生的。也就是到了第3季度末,对比一下你手上的基金与前3基金的累积冠军基金的表现,如果收益差异在10%以内,恭喜你当年整体收益可以超越90%的投资者;如果差异率过大,则更换为前3季度累积冠军基金,则这一年你的收益回报仍然可观。
当然有人参与的市场永远会有例外的情况,分别是2008年,2013年和2014年。
2008年为全球著名的股灾年,这一年的表现是唯有债基一支独秀,股票市场全军覆没。这样的年份休息或者购买债券基金是最合适的。
2013年和2014年比较特殊,当年的冠军基金都是在第4季度实现逆袭反超。在这样的年份想要获得确定性的高回报,需要累积一定的技术知识。
统计显示,每年选择首季度冠军基金为投资标的,15年累积回报超过16倍
在过去15年中,首季度冠军基金在后3个季度实现正收益的次数为12次,概率为80%;
在过去15年中,首季度冠军基金在后3个季度实现累积绝对收益率为16.87倍,同期15年的指数收益率为2.99倍
(注意,有经验的投资者理性上应该避开月线明显下行的年份,即2008年/2011年/2012年/2016年,则理论上得到的绝对收益率可达到23.93倍)
通过统计发现,年度大盘下跌的年份,投资者事倍功半,年度大盘上涨的年份,投资者事半功倍。
如果当年指数下跌超过10%以上,99%的人应该离场;
如果当年指数最大跌幅在0-10%,自认为是20%的投资者可以在其中参与,剩余的普通投资者都应离场
事实上,这些年度预测并不难找,每年年末各大证券机构都会发布自己对来年的预期。
你看懂了吗? 是否还会问统计这些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商业如此,财富如此,阶层如此,一切与人有关的事物都如此。
而这个研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能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找到有确定性的规则,并且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
基金是股市的一个重要参与群体,但这个群体内部表现却可能是数十倍之差,难道其中某些人比另外一些人绝对地聪明或专业吗?
这个世界与人有关的随机变量都会呈现重尾甚至幂律分布。
我们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那个随机变量是什么。
但我们知道这个世界规则的运行方式,并且能够观察到它的变化。
遵循市场规则,顺势而为也许会是我们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