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个故事。
公元570年,晋悼公召见他的大夫祁黄羊,因没有听祁黄羊的忠谏,委任昏庸无能的赵虔担任南阳令而引起了国内的一场动乱,这一沉重代价使晋悼公对祁黄羊刮目相看。
晋悼公说:“我连日来都在想,当初没有听你的劝告,今天请你来,就是为了南阳令的人选,你看谁能负此重任?”
祁黄羊沉吟片刻果断回答:“比较一下,朝内的文武百官都不合适,唯有看守南门的卫尉解狐能胜任。”
晋悼公大吃一惊,盯着祁黄羊上下打量,不解的问:“解狐不是你的冤家对头么?你怎么推荐他呢?”
原来一个月前祁黄羊的父亲,因为行夜禁犯了法律,解狐依法打了80大板,年迈的老人哪能受此重打,回家后不几天就一命呜呼。
祁黄羊反问:“大王不是问我谁是南阳令的合适人选吗?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这是两码事,解狐执法如山,不畏权贵,只有这种人才能管好南阳。”
晋悼公点头称是,就任命解狐为南令里,不出半年,南阳在解狐的治理下,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后来朝廷中大法官出现空缺,晋悼公相祁黄羊求贤。
解狐说:“祁午可以担任这个职务,他能胜任使国家法律公平的贯彻执行”,晋悼公感到奇怪,知道祁午是他的儿子,虽有贤德之名,但父亲推荐儿子,总觉得有点儿不合适。晋悼公故意说:“祁午不是你儿子吗?你推荐他就不怕别人背后说你的闲话吗?”
祁黄羊大声说:“大王问我谁能担任大法官的职位,但并没有问谁是我的儿子啊,怎么能等同呢?”
晋悼公认为祁黄羊说得对,就让祁午做大法官,果然祁午执法如山,大整纲纪,兴利除弊,朝野上下肃然,晋国由此法制严明,国家井然有序,平安富庶。
祁黄羊大公无私、光明磊落,为了国家的利益局限,外不避仇内不避亲,为中华文明史上留下美名。
从每个人的人生轨迹看,我们的一生都在不停的扮演众多的角色,角色是指某一社会地位所要求的规范的总和。比如教师和学生,行为模式各有不同,不管谁来充当,都要按这套模式显示,如果违反角色所要求的规范,就会被归入不合理的范围。比如教师讲课如果脏话连篇,学生的头一个反应就会是“这老师怎么能这样,太不像话”,老师的行为显然就不合理。
而一个人同时充任的角色有很多,比如一个男人,在家庭中对父母来说,他担任儿子的角色,对他的儿女来说,他又担任父亲的角色,对伴侣而言,他担任丈夫的角色,对哥哥来说,他是弟弟的角色,在工作单位之中,他的角色还有同事、上级或者下属,这些角色并不能完全分离,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从这个意义上看,个人角色要遵循的理,又是一个有多面的复合体,但更多的时候,不同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规范并不对等,他们之间会出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冲突,个人在冲突面前变命运的抉择,众多角色之间的联系如何弥补?还有情与理的关系如何处理?
祁黄羊是晋国的大夫,这个角色要求他奉公守法,清正廉明,不能过多掺杂个人喜好和憎恶,解狐贤德有才能,是南阳令最好的人选,推荐他是大夫的责任;另一方面作为儿子的角色,要求其孝顺长辈,考虑父子之情,与解狐责打父亲致死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当时的习俗也认为父仇不报,子不为孝,排斥打击解狐,推荐别人也合情合理,对祁黄羊而已,大夫和儿子两个角色之间发生冲突,公与私之间出现对立,情与理之间产生矛盾,但他的做法不计个人私怨,为国家利益为重,依然推荐解狐,这反映了祁黄羊高度的责任心和宽宏的气度。同样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当大官,也面临着角色与情理的冲突,祁黄羊光明磊落,从大局出发,很好的解决了这样的角色冲突,并名垂千古。
人能做好自己的角色很不容易,我们经常会看到外边看上去阳光开朗的人其实有抑郁自杀倾向,伟大的喜剧演员很多都是自闭抑郁患者,他们就是为了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而做的其他方面的牺牲,这个无所谓对错,全看在角色之间如何选择,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生,因为情理难过,而突破就在于取舍。